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關注青年幸福感共營正能量

2018-04-24

紀碩鳴 資深評論員

毛澤東曾形容青少年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因為青年人朝氣蓬勃,是未來,是希望。如果作為社會未來希望的年輕人自己都遭遇困惑,社會將更迷茫。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Teen會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進行「香港青少年幸福感調查」,成功訪問3,669名青少年,發現有近四成青少年自覺不幸福。這個比例不低了,一般來說,年輕人天生純真,主要面對的是學業,生活負擔不會很重,青少年說「不幸福」需要社會重視。很多時候,青少年的感受來自外界,來自社會。給香港青少年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才能讓青少年感受幸福。

家庭與個體幸福感有落差

調查以10分為滿分,有36.8%受訪青少年自評幸福感少於6分,即感到不幸福;40%受訪青少年則自評6分至少於8分,即感到一般幸福;22.2%則給8分至10分,即非常幸福。而隨着年級上升,自評不幸福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這個不幸福的比例與另一個研究的結論有些不同。香港家庭福利會(家福會)委託所做的香港家庭幸福感調查 2017 報告書的結論是,大部分受訪家庭成員均滿意家庭幸福情況(以5分為滿分,整體家庭幸福感達3.88分)。家福會的調查可能主要在成年人,形成了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的幸福感落差,形成了香港家庭整體和家庭成員個體對幸福感評價的落差。這種落差該如何解決?家庭的整體幸福感如何讓所有生活其中的青少年都能感受?

青少年的調查指,自我認識程度越高,幸福指數則越高,提升抗逆力亦有效促進幸福感,而青少年身邊若有人支援,亦對幸福感有幫助。調查亦發現,青少年若遇到負面事件影響,在幸福感、正面情緒、與人關係和快樂自評指數都會下降。不過,這個時候有成年人給予鼓勵、開導,有正面的社會環境予以影響,相信他們絕對可以很快走出陰影。

香港經濟重在開拓進取

由此可見,長知識學文化的青少年時期,他們的外部世界才是影響成長的重要因素。雖然說,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但正能量的社會環境,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是青年人的未來。有接受調查的學生表示,父親在她就讀中六那年生病入院,家庭頓失經濟支柱,因為擔心父親,情緒受影響,是母親鼓勵才走出逆境考上大學。可見,周邊環境對青少年走出困境是重要也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形成正能量的社會環境包括家長、老師及社會各界運用正向心理技巧來提高青少年幸福感,包括建立正向情緒、投入生活、追求正向成就等,協助青少年增強其自我認識、抗逆力及主動性,讓他們幸福有感。

幸福感是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外部世界給予他們的感受。這涉及到主流社會的精神,涉及到香港人的精神是否能夠影響這一代人。曾經有人認為「香港精神」已改變,港人對民主的追求已為香港精神添上新意義。但絕大多數香港人認同,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業績。以這種精神形成的香港社會環境,才能激勵人生,才能讓青少年對未來、對幸福有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