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珠落玉盤】日本人名存漢語痕跡

2018-05-16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都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影響甚深,故有「漢字文化圈」、「東亞文明圈」、「儒家文化圈」的詞彙出現。

公元4世紀至9世紀,朝鮮半島的移民-渡來人把東亞文化傳至日本,乃至後來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把中國的語言文字、文化宗教、禮儀風俗、建築、服飾等帶往日本。日本文化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日文使用的「假名」,即跟漢字有很大關聯,今時今日,從日本人的名字中,仍可一些端倪。

各位如細心留意,想必發現日本人名有一些使用比較頻繁的字,例如日本男性人名中,常帶有一個「郎」字或「夫」字。好像當代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大江健三郎、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日本女性名字則常見有「子」字,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母親名叫安倍洋子。有學者認為,日本人名中的「郎」、「夫」、「子」等用字,都跟古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郎為年輕男子美稱

「郎」字在中國古代社會有三種主要用法︰秦漢時起,常用於官名,如「議郎」、「中郎」、「侍郎」、「尚書郎」、「郎中」等,《漢書.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二是對年輕男子的美稱,如大家熟悉的三國故事中,東吳周瑜常被稱作「周郎」,楊家將故事中,也有「楊二郎」、「楊四郎」等。三是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諺語云︰「郎有情,妹有意」。又如民歌《西洲曲》有詞︰「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漢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達到頂峰,這些日本人都仰慕中原文化,且樂於接受新事物,他們借鑒中國漢字,創造出自己的文字,而中國語言中一些詞彙也被吸收進日本語言中,「郎」被日本化進了本國的語言,並成為日本男性名字的專用字。

「夫」字,在中國古代使用時多表達「高深的學問」之意,唐時朝廷設有「諫議大夫」、「通議大夫」等,這些官員常為治學的文官,一些老學者還自稱「老夫」。「夫」字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帶有尊敬含義的稱謂。有時,在泛稱成年男子甚或一般人時,也會用「夫」,如「匹夫」、「征夫」、「農夫」。中國語言文化流入日本後,這個字也成為日文常用字,並逐漸見於日本人名中。

子本為有地位之人

「子」字在古漢語中,除可通稱一般人,如「男子」、「小女子」,也常用來稱呼老師,或有學問、道德、地位的人,如孔丘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又如老子、孟子、韓非子、墨子、朱子等。中國古時的「子」多用於稱呼男子,然而化到日文中使用時,卻用以稱呼上層社會之女子。

明治維新以後,「子」字更開始普遍在普通女性名字中見到。

由此可見,日本文化確有不少中華文化的印記,除了日本人名外,你還可以在今日的日文、日語中,找到更多古漢字、漢語的痕跡嗎?■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