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庫總監
中央將發展香港為國際創科中心,放到了相當高位置,這是高瞻遠矚,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強化香港在「一國兩制」事業,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又一重要功能和角色。香港創科中心不僅可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相結合,而且可與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相結合,這將加快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內地與香港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中央有關部門特事特辦,迅速出台政策容許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申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可以在香港使用有關資助。
香港創科中心放到了相當高位置
這顯示中央將發展香港為國際創科中心,放到了相當高位置。去年7月1日,習主席在香港出席《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定》簽署儀式。協議簽署以後,國家賦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首先是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與香港、澳門的合作機制,促進該走廊市場的優勢跟港澳的科研資訊的優勢結合。習主席這次在指示中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是高瞻遠矚,從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強化香港在「一國兩制」事業,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又一重要功能和角色。
香港在科技創新、科技人才、創意產業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積累和明顯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是一條集研發、轉化、製造於一體的創新通路。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相結合,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形成「血脈」貫通的科技創新帶。港珠澳大橋和香港高鐵通車在即,大灣區以高速公路、軌道等交通要道為依託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將集聚豐富的高科技企業、人才、技術、資訊、資本等創新要素,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成長,促進香港繁榮穩定和發展,並加快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步伐。
香港是建設創新型國家重要力量
習主席明確指出,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編的全球創科指數,根據區域創新能力建構了四個輸入量和兩個輸出成果的21個分項指標,對全球138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現狀進行系統性及客觀的比較。香港過去三年在全球創科指數的整體排名都排在前列。
香港科研人員入選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的人數已達192人。香港還擁有2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7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工程實施的實驗中,也有香港科學家身影。由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力研發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安裝於大國重器嫦娥三號的着陸器頂部,協助拍攝月貌全景影像,和監視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運動。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邱建文參與了南海試驗性應用航次考察任務,乘大國重器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南海執行科學計劃,成為香港科學家的驕傲。香港還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基建,擁有數碼港、科學園和正在推動中的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等創新平台。
香港可在大國重器建設中發揮作用
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不僅可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相結合,而且可與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相結合。不久前習主席視察過湖北,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習主席在考察三峽工程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啟發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尤其是香港科技界,不僅要在國家支持下努力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且要在國家建設大國重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香港中聯辦組織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日前湖北考察顯得特別有意義。委員們的考察對象包括:長飛公司、傳神語聯網公司、高德公司、東風汽車公司,以及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市新興產業等。委員們親身感受湖北和武漢強大的科技實力,可以為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借鑒,也可以為湖北和香港的科技合作開闢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