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特朗普退伊核協議後的中東新局

2018-05-15

許楨 博士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

筆者一直以為,即便華府所發動、針對中國的科技貿易戰並非虛招,也不會成為特朗普的外交主軸。白宮的真正對手仍然是克里姆林宮,而兩者的主戰場,始終在於中東。今天美國的綜合國力、外交影響力,已無法同時力壓中、俄;在北京與莫斯科之間,在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之間,無論願與不願,特朗普都必須定先後、分主次。直到眼前為止,特朗普尚未見回到「重返亞太」的「再平衡」戰略之上。

事實上,特朗普上任至今一年多,其內政外交的特色就是逢奧必反─-凡奧巴馬贊成的就反對,凡奧巴馬厭棄的就支持。因此,從敘利亞撤兵雖然也是特朗普的競選承諾,但相比起拾奧巴馬、希拉里的牙慧,將戰略重心、防衛部署東移,特朗普還是寧願在中東多留一會。即便熟悉中東的前石油大亨蒂勒森,辭任國務卿之後,特朗普所面對的主觀因素、客觀條件,仍會讓上述態勢維持最少一年以上。

加深什葉派對美國的疏離

眼前,中東戰和又到了十字路口─-在未來數天,伊拉克大選結果揭盅。這次大選其實是現任總理阿巴迪,與前任馬基利之爭。兩者都代表伊拉克佔人口多數的什葉派,但後者更旗幟鮮明一些,而後者更善於緩和與遜尼派的矛盾。無論如何,上述二人都無法容忍庫爾德人的武裝分離運動。在過去數年打擊「達伊沙」﹙DAESH,又稱「伊斯蘭國」ISIS﹚的戰事中,北約,包括美軍、德軍對庫爾德人的情報、訓練、武備支援,已引起伊拉克什葉派的不滿,不分溫和還是強硬派。

與此同時,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再為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自特拉維夫遷往東耶路撒冷,舉行盛大儀式。據報道,美方一行人員,已明言不會接觸巴勒斯坦官員。特朗普之舉措,無疑進一步加深伊拉克、敘利亞等地什葉派阿拉伯人對華府的疏離與疑慮。

反之,伊朗固然因此而受壓,蒙受不少的經濟損失,但在外交上,可能因此而得到區內國家,甚或世界大國的同情。國際事務固然以「利」為引、以「力」為後盾,若與「理」相距太遠,也不過屬於「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

今後,以「美國-─以色列─-沙特」為一方,「俄國─-伊朗─-敘利亞」為另一方的對立格局,只會愈趨固化;「遜尼─-什葉」的矛盾,比起兩伊戰爭以來的三分一世紀,更見難解。而當中,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責任最大,犯下的誤失,也最難修正。

以德國為核心的歐盟,夾在其間,相當難受。無怪乎,近日歐盟領袖默克爾也明言,觀乎中東局勢,歐洲人靠美國、美軍充當守護者的年月已一去不復返。在同一場合,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表示,歐洲人要在外交、防衛領域更見積極,務須坐言起行。

重寫美歐俄三角關係

可以說,中東問題將重寫「美─-歐─-俄」大三角關係,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不會導致布魯塞爾、巴黎、柏林與華府分家,但在外交、防務上更趨主動的歐盟,將會在「默克爾─-馬克龍」雙箭頭的領導下逐步實現。恰於此時,位處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伊拉克,也派出其外長作歷來少見的歐亞之行─-其首站正是北京。

當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考驗西方在相關問題的同步率之際,中、俄在中東困局中的協調性,更顯重要。未來,莫斯科和北京,能否一個在軍事領域,一個在外交場合,促成「西亞─-北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便成為世界新局的一道關鍵議題。

對俄國來說,這是北約會否進一步脅迫其軟腹的「守其所必守」;對中國來說,則是落實「一帶一路」構想的「取其所必取」。在攻守互易之間,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是對美國,還是對對手的釜底抽薪?愚以為,答案就在不遠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