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范曾 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
由於中國人特重歷史之真實性,可信性,因之歷代史官之設,亦為世界最早而綿延不曾中斷。史官之職司為:掌管史料、記載史事、撰寫史書,這傳統所從來遠矣,殷稱作冊,周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秦漢稱太史令,掌管文史星歷,三國時魏置著作郎,北周稱著作上士,唐又以他管兼典史職,稱撰修、直管,宋、元、明、清稱修撰、編修、檢討,又元、明以後翰林學士兼任史事,故亦有太史之稱。清乾隆紀曉嵐主編之《四庫全書》所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可追溯至魏晉,彼時圖書目錄即按經、史、子、集分類,這在封建社會是一大創制,幾乎可以囊括所有學問。其中包括科技、建築、方輿、天文、醫學,等等,不一而足。普天之下,沒有任何國家如此熱愛自己的文化,中國不愧為文化大國。
中國人治史態度極為嚴謹
中國史家為一部書之良莠真偽,可以辨析千年以上。古、今文尚書之辨,便是一例。今文尚書為漢文帝時伏生授漢太常使晁錯者,伏生為秦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伏生將《尚書》藏於牆壁。幾十年後打開,浸蝕蠧腐可想,伏生亦已九十餘歲,目已昏花而記憶力驚人,囑晁錯補之,此書原為小篆,而漢時已用隸書,晁錯乃以漢隸抄錄,稱今文尚書。伏生記憶的誤差是肯定有的。漢武帝時魯恭王毀壞孔子住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以鳥蟲篆(即大篆之前之書體)著寫,西漢孔安國曾整理過,並為之序。西晉永嘉之亂,今、古文《尚書》俱佚。至東晉之世,梅頤獻有孔安國序之《尚書》,當時學界震驚,後人考之為偽。然偽書必有真、偽參雜,不可一概否定。其間有大經學家如劉歆為政治之目的插入偽文是極可能的事。清有陳喬樅者,廣搜西漢以來馬融、鄭玄、以至諸子之說,詳加考校,乃使伏生所傳之今文《尚書》重見天日,堪稱史學奇跡。這部《今文尚書經說考》,清阮元評價甚高,以為陳喬樅「析前人所未析」,其內容廣博翔實,後來之辨析者,很難超越此書。
從《尚書》之命運,我們深深感到中國人治史態度的嚴謹。中國史的準確紀年自公元前841年始。此年國人因周厲王暴虐而起義,共伯和攝行政事,天下歸心。自此以後,中國歷史紀年從未曾斷。當今博儒李學勤等據考古學資料,將準確紀年又向前推移。這將是一項極具歷史意義的偉大工程。中國歷史紀年的這種準確性和悠久性,是世界歷史學上的奇跡。同樣是文明古國的印度,如雅利安之入侵印度,有云為公元前一千二百年者,亦有史家稱前二千年者,前後誤差達八百年,不說過乎?這在中國史學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中國史家不會將傳說時期如三皇五帝的歷史紀年,具體到某確切年代,所以也不會發生印度史的如此疏漏。
重歷史、重列祖列宗是中華民族得以永遠維繫的根本原因。對民族歷史的自信,使中國五千年來幾度沉淪又幾度崛起,這是一個打不垮的、堅強的、生命力永恒的民族。上世紀英國大哲湯因比(《歷史研究》作者)說:「如果有輪迴,我願來世變為一隻印度的鳥;如果必須變為人,我願變為一個中國人。」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參考文獻】
①[英]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著,郭小凌、王皖強譯:《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責編/周素麗美 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