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港史融國史 利增國家觀

2018-05-30
■多名中史教師指出,將香港史融入於不同朝代或歷史時期一併教授,可讓學生了解香港與國家發展一直以來密不可分,有助培養整全中史觀念。圖為學生上中國歷史課的情況。 資料圖片■多名中史教師指出,將香港史融入於不同朝代或歷史時期一併教授,可讓學生了解香港與國家發展一直以來密不可分,有助培養整全中史觀念。圖為學生上中國歷史課的情況。 資料圖片

兩地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修訂助整全史觀

經過逾20個月兩個階段的諮詢後,教育局及專責委員會上星期公佈初中中國歷史科新修訂課程大綱。比對現有已使用了逾20年的課程,新課綱更強調「古今並重」原則,並新加入佔10%課時的香港發展內容。教育界普遍認同新課綱設計聽取前線專業意見,多名中史教師更指出,將香港史融入於不同朝代或歷史時期一併教授,較以獨立課題教授更為恰當,可讓學生了解香港與國家發展一直以來密不可分,有助培養整全中史觀念,以及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責任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姜嘉軒

香港文匯報分析多個版本的中史課綱,當中的最新修訂將香港發展學習內容融入6個歷史時期的有關課題中,提供有系統的脈絡及背景。相比第二次諮詢稿以獨立課題另外安排課時抽離教授,及現有課綱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香港內容,都有明顯變化(見表)。

局方專責委員會曾解釋,融入教授是回應前線教師意見,可更緊扣香港與國家歷史發展之間的關係,並有助更流暢教學,節省課時。

前線教師:加強歷史地位

對香港史的處理方式,本身是中史教師的教聯會理事吳壁堅直言,融入教學較抽離為佳,例如講解屯門在南方海路交通重鎮的地位,在新修訂中與講解唐代海上貿易情況結合,就更能顯出屯門於當時對外海上交流的重要性。

他指出,「中史科框架下的香港歷史,主要是講香港與內地關係,新大綱將兩者融為整體,會講到歷代香港和內地關係,令學生了解到幾千年來香港和國家一直密不可分。」

就有人聲稱新修訂涉及所謂「矮化香港」,吳壁堅絕不認同,並強調新做法實則是加強了香港歷史的地位,可令學生更明白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有助提高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何漢權:助串連兩地關係

教評會主席何漢權指出,香港發展與國家歷史息息相關,屬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孫中山就是在香港求學,在香港大學演講時表明革命思想從香港而來,均顯示了香港與他的關係是如何密切,可以了解與辛亥革命的發展應當如何串連起來的。

他續說,新修訂課綱將香港史部分融入朝代教授,能讓學生更清晰了解香港與國家是如何密不可分,且更整全了解歷史全貌,肯定有利學習,亦可讓中史科發揮國民教育的根本作用。

中史教師會:便安排考察

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雄指出,舊課綱下初中中史科極少涉獵香港歷史,「以隋唐屯門鎮部分為例,舊制講完唐代可能就直接講宋代,一跳便兩三百年,很少機會提及香港」,新課綱則清楚點出香港史的定位與重點,可讓學生了解屯門鎮的起源與作用,有助加深認識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因當時海上絲路出現,屯門鎮發展用意在於起保護作用,而『屯』字是解屯兵意思。」

他還認為,新課綱加強提及香港史還有另一好處,可方便教師安排不同出外考察機會,「例如提到魏晉南北朝時可帶學生考察青山禪院,宋朝則去宋王臺等等。」

李偉雄說,這類考察的準備功夫並不困難,坊間亦有不少機構能提供導賞服務,有助加深學生了解歷史與自身關係,提升學習興趣。

梁紀昌:兩地史不宜分開

近年積極推動中史教育的勵進教育中心理事梁紀昌也認為,新修訂加強香港歷史地位,亦幫助學生更加知道香港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不應單獨看,事實上香港和國家歷史上的政局變化有很緊密關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