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清初大儒顧炎武(一六一三至一六八二)曾有言:「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
「港式通識」也產生了「通識八股」,潘國森答過二零一二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科部分考題,有第一手經驗。事緣有傳媒打聽到我曾經為文批評通識教育樣本考題,便邀請我試答部分試卷,還請了一位資深老師兼閱卷員評分。可能報方認為這故事並不吸引,又或者原本就不打算深入報道,結果只刊登了半個巴掌的一小塊。為此我寫了長文投稿到某報的教育版,分三期刊完。在此只能長話短說。
其中一題談香港的煙草管制,試題給了六個政策,要考生選兩個比較有效的,並解釋原因。六個政策是:設立無煙區、制訂戒煙計劃、推廣警告標籤、舉行傳媒反吸煙運動、禁止香煙廣告和加重徵稅。
吸煙引致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幾十年來可以說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妥善處理。各國政府雖然認定吸煙有害,但是都沒有魄力全面禁煙!我在答題直率指出六個政策都沒有什麼效用可言,而且逐一解釋我持的理由。
我最後的結論是:「真正有效的辦法,是全面禁止售賣和享用煙草產品。」結果閱卷老師給我低分,原因是我「並無直接回答,應做比較;若同學只批評會處於不利位置,建議亦應切實可行。」這就奇怪了,為什麼老師可以主觀判定禁煙不可行?我是詳細比較過幾十年來各地經驗才有此結論呀!我直接回答了六個政策都是經過長期試驗而證實無效。幾年下來,香港社會還多生出了一個「電子煙」的難題!
主考官實在霸道,不容許考生有異議。既限定了六選二,又否定了全面禁煙的可能,這不是箝制思想算什麼?為什麼不能選一個或三個?這明顯是主考官偷懶!如果主考官給的政策全都不切實際,為什麼不可以批評?
因為篇幅所限,只能再舉另一例。試題原文是︰「『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說法?參考以上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我的答案開宗明義是︰「這個說法提得太籠統,並沒有指出『政治組織』是如何『提升管治效能』,是典型的『政客詞令』,即是言詞空泛浮滑,又不提理據。因此本人對這個說法全不同意。」當然,除此之外我還有其他補充理據。
閱卷老師的評語很有趣:老師建議:「應釐清關鍵詞如『政治組織』和『管治效能』的定義;避免答『完全不同意』,要有正反雙方的立論,現時答得不足夠。例如『政治組織的諮詢功能』。」
「避免答完全不同意」根本就是思想控制!當時我在報上的評論提出了兩點質疑:(一)怎樣決定哪些「關鍵詞」要解釋?不是應該假設評卷老師都懂嗎?(二)這是資料題,題目沒有提及「諮詢」,考生怎樣判斷要補充那些額外資料?通識科要考同學猜謎的本事嗎?
回到香港社會現況,從二零一二年到今天「反對派」弄了一次「非法佔中」、一次「魚蛋暴動」,並一貫強姦民意,他們的存在根本就是為了摧毀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
港式通識八股的荒唐還未講完,下回分解。 《通識教育教壞人!》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