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兩名重量級大臣相繼辭職,成為英國首相文翠珊最大的挑戰。這兩位大臣是英國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和外交大臣約翰遜。兩者辭職均和文翠珊的「軟脫歐」政策相關。所謂「軟脫歐」是指英國脫歐後繼續和歐盟維持緊密的關稅和海關政策。從邏輯上講,脫歐後的英國和歐盟在貿易上維持和未脫歐時差別不大的關係。戴維斯和約翰遜認為這有悖於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的結果。
兩位重量級大臣24小時之內辭職,這是英國政壇30年來的第一次。文翠珊的壓力可想而知,作為脫歐公投前反對脫歐者,接替卡梅倫首相完成脫歐事務,對文翠珊本身就是極大挑戰。戴維斯和約翰遜作為積極或強硬的脫歐派,他們的脫歐訴求是和歐盟一刀兩斷而不是藕斷絲連。作為內閣成員,或許可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是文翠珊卻要兼顧各方利益,均衡英國和歐盟的長遠關係,所以面臨着更困難的抉擇。
離英國脫歐還有9個月,文翠珊的時間已經不多。脫歐的英國依然是歐洲國家,加之不願意脫歐的力量同樣很強大。空中巴士這樣的歐盟企業也在倒逼英國政府,如果「硬脫歐」將會離開英國。因此,「軟脫歐」是文翠珊權衡利弊後的決策。
軟的還是硬的,都會有強大的政治壓力來襲。就此而言,文翠珊的挑戰是難以化解的。戴維斯和約翰遜的辭職,讓脫歐派們歡欣鼓舞,認為文翠珊應該為此下台。簡言之,黨內強硬派認為這是一次具有衝擊力的逼宮,文翠珊應該識趣地將權力移交給決心和歐盟一刀兩斷的政治家。
但是支持文翠珊的也大有人在。重商主義者和習慣歐盟生活方式的人士,希望英國繼續和歐盟維持緊密的關係。包括那些在脫歐公投投下支持脫歐票的很多人,他們開始後悔自己的輕率決定。正因為如此,文翠珊雖然遭遇重大挫折和挑戰,但是從目前看還沒有人能夠取代她的位置。即使是辭職的戴維斯,也認為約翰遜辭職的時機不對,因為脫歐和其職位沒有多大關係。顯然,戴維斯辭職僅是為了表達他不同意文翠珊「軟退歐」立場,而不是為了逼宮讓其下台。至於約翰遜,他一直和文翠珊唱反調,逼宮文翠珊辭職的目的更強。儘管如此,保守黨目前也很難聚集起令文翠珊讓出首相的足夠力量。
對文翠珊的逼宮,不僅暴露保守黨的內訌和不負責任,也會遭到反對黨和英國民眾的強烈批評。更重要的是,英國和歐盟已經就脫歐談判達成了一系列共識,這些共識都是文翠珊的政績。換首相、硬脫歐,將會打亂英國和歐盟的脫歐談判進程,這對英國和歐盟都是麻煩事。9個月的時間,英國沒有更多時間去作更多選擇,只能沿着文翠珊的談判節奏和歐盟談下去。
在兩位重量級大臣辭職後,文翠珊也沒有被擊垮,而是迅速補上了內閣「缺口」。她選擇了著名的脫歐支持者拉布接替戴維斯出任英國退歐事務大臣,以尋求獲得強硬脫歐派的支持。現任英國衛生大臣亨特將接任約翰遜,成為英國新任外交大臣。而且,目前還沒有其他大臣辭職去拆文翠珊內閣的台。顯然,內閣雖然暗潮湧動,但並沒有合適的人選去頂替文翠珊。
但這並不意味着文翠珊的脫歐談判一路順風。國內「硬脫歐」的力量還很強大,「軟脫歐」的訴求也未必一定得到歐盟的認可--甚至可以說是英國部分人的一廂情願。加之美國對歐貿易戰的影響,都將影響英國和歐盟的脫歐談判進程。來訪的特朗普總統,若繼續不合時宜地鼓動脫歐,也會給英國社會帶來震動。
總之,文翠珊接下了卡梅倫留下的退歐爛攤子,面對着歐盟的談判要價和國內脫歐立場軟硬兩派的夾擊,這位「鐵娘子」 如何破解內憂外患,的確是個難題。但是文翠珊別無選擇,只能將脫歐談判進行到底,這也成為她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