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不能犧牲漁農業

2018-07-13

何俊賢 漁農界立法會議員

百物騰貴,一加再加。繼早前港鐵加價後,兩電宣佈加價2%-6%,並預計加幅陸續有來。雖則政府提出以87億公帑補貼住戶電費,約每月補貼每戶50元,不過市民並不受落。皆因是次加價,將兩電更新資產和節能減排的大部分成本轉嫁到政府及市民身上。筆者必須指出,為了幫兩電交出賬目和節能減排的「亮麗」成績,香港社會作出之犧牲不止於此。

政府過去一邊將破壞海洋及漁業資源的責任歸咎於「過度捕撈」,推出「禁拖」及「本地漁船登記制度」,限制捕撈,並設立海岸公園管理水域;另一邊廂,政府卻批准兩電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開展填海及海事工程。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雖有節能減排之名,但其位置卻處於政府將設立海岸公園的索罟群島水域,極具生態及漁業資源價值。

首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須進行填海工程,挖砂倒泥50萬立方米,必然污染海洋,更填走最少8公頃水域,失去最少18公頃漁場;日後有關接收站運作所排出的每小時2萬立方米冷水,令周邊海水下降9°C。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鄎觖J降尚難以適應,更何況脆弱的海洋生物及魚類?

以筆者所知,魚類一般在低鄐U將難以成長,當水酯隻10°C以下,本港的部分魚類將會凍死,水溫下降至7至8°C,更會大量死亡。有關接收站位於高生態價值的水域,對海洋的破壞,可想而知。

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使兩電「獅子開大口」加電費,並將發展項目的大部分成本轉嫁到市民身上,根本稱不上有利民生。冠冕堂皇的節能減排,實際造成更大的環境破壞,犧牲漁業利益,試問業界豈能輕率讓其興建?

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非一定建不得,現時國家提倡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政府何不考慮與廣東省沿海各市合作?例如深圳大鵬灣已有兩個天然氣接收站,與香港位置相鄰,海洋生態的影響較小。香港可與大灣區各市共同發展,於大灣區內較低生態價值的水域興建天然氣接收站,讓大灣區民眾共同享用,體現大灣區互利共贏的協同效應。

漁農界向來非「寸海不讓」,不過政府推行填海、農地改劃,又有否為業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出路?筆者至今仍未見到政府推出任何有利業界升級轉型的支援政策。

業界過去曾向政府建議,向中央申請海域作共同發展,以騰出香港的現有空間,達到兩全其美。可惜,政府只顧強硬進行海事工程,對業界的好意無動於衷。

若政府以為單靠漁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便可解決業界面對的問題,一味「畫餅充飢」,恐怕政府今後的填海之路將更為崎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