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燥熱難耐,在冷氣機普及的當下,少有人扇風解暑。古時文人墨客在扇面上寫字作畫,實為一大賞心雅事。在區區一尺見方的扇面上經營位置,尤見作者的獨具匠心。扇畫之清逸、詩文之雅秀、扇骨之精緻,令人玩味無窮,亦備受收藏界追捧。■採 / 攝:實習記者 劉悅
由集古齋、中粹國際文化主辦的「穆如清風」中國書畫名家成扇邀請展,上月在中粹國際文化展覽空間舉辦,展出了近三十位名家的百餘件扇畫佳作,包括已故書畫名家吳湖帆、謝稚柳、溥儒等人的作品,以及徐谷安、沈建德、周澤生、吳添明、王文傑、金勇、溫朝暉、馮寄傲、瞿塘、李知彌等當代名家佳作。當天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鄧偉雄、澳門華夏文化藝術學會會長關權昌、天地圖書總編輯孫立川、香港管理學院執行董事陳寶林、集古齋助理總經理施養耀、新維國際控股董事局主席潘文森、中粹國際董事石華強和鄒世俊出席開幕儀式。
展覽主題來自《詩經.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寓意和美如清風化雨滋潤萬物。展品的選擇從形式、色彩、風格、境界各異,蘊含深厚的藝術底蘊、鮮活的時代氣息和審美價值。通過此次展覽,亦是搭建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文化橋樑,展現內地藝術家扇畫作品的獨特魅力,推動兩地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中粹國際文化董事鄒世俊指,扇畫方寸之間見情分,兼具美好意境和繪畫技巧,希望展覽能得到香港各界的支持和鼓勵。藝術家代表、國家一級美術師金勇提到,自己獲邀參展,既高興又深感肩負重擔,在中國五千年文化中,書畫藝術是相當重要的載體,作為當代藝術家,有責任將其傳承和發揚。
金勇:結合中國寫意與西畫色彩
金勇的《國色天香》,畫的是中國國花牡丹,結合中國畫的寫意與西方畫的色彩,艷而不俗。他的《清竹天牛春風圖》靈感來自浙江安吉的竹海,竹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君子,更有向上的寓意。與古人不同的是,金勇說自己畫的是生活中所見到的牡丹和竹子,畫面整體上更為生動。
金勇提到扇畫要配合扇的實用功能,帶給觀者清涼感。他指出扇面用的紙,與一般作畫所採用的宣紙不同,水墨不會化開,因此處理的手法需要特別留意。「不是像工藝一樣去製作,而是用筆去畫,這也是需要功夫的。」
金勇先學習西方油畫,但他認為中國人應該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因此報考了美院國畫系。他認為中國畫以寫意為主,即「筆不到,意識到」,但在他的創作中依然可以見到受西方畫色彩、光影效果的影響。在金勇看來,中西方藝術是相通的,如今已是「地球村」的年代,不應該再將中國畫和西方畫太過區分。
馮寄傲:偏愛曹操及老子天書
來自廣西的馮寄傲,是廣西書法家協會的一員,今次展出作品有《觀滄海》、《龜雖壽》等扇面書法。他指曹操是自己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既是軍事家、政治家,又是偉大詩人。《觀滄海》中的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之壯觀,令人歎為觀止,更難怪毛主席寫下「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詞句。馮寄傲又感慨世人對曹操多有誤解,只知其為梟雄,而忽視其文學成就。
《觀滄海》以行草寫成,但馮寄傲最擅長的字體是小篆,早前他編撰的《中華小篆大字典》已經出版。在作品《老子對聯》中,他選擇以小篆寫下《道德經》中的名句,還原老子天書的本來面貌。他認為《道德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值得大力弘揚。在扇面上寫字,與平時有何不同?馮寄傲指出,因扇面獨特的優美弧線,與尋常宣紙所體現的美感不同。
李知彌:重情感表達輕技巧形式
作為今次最年輕的參展藝術家,李知彌作品的個人特色相當明顯。作為70後畫家的他指,自己從小接受傳統國畫、書法的教育,因為考美院必修了西畫的素描、色彩,所以他的作品中亦可觀察到傳統的筆墨紙硯、西方美學的色彩以及漫畫的風格。
除了畫風獨特,李知彌在扇畫上的題字也十分獨特。他稱自己不想過多使用書法的形式,只要能表達到自己的情感即可,無須太多形式上的束縛,作畫亦是如此。
李知彌的扇畫既有折扇,亦有宮扇。他指折扇多為文人墨客所用,而宮扇一般是女子使用,或是作為陳設。他在繪畫時亦考慮兩者形式感和表達情趣的不同,例如宮扇畫作多以花草為主,而折扇則繪畫山水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