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與美日韓差距仍大 華反導技術須急追

2018-09-15

許楨 博士 香港智明研究所

早前,本欄嘗試以系列文章,探討新近試航的解放軍055級導彈驅逐艦,如何展示中國水面戰艦技術在動力、偵測、武器三大系統的量變與質變。在相關文章之末,也談到眼前的短板及未來的突破口。隨着中國科研及國防建設體系的完善,要取得軍事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就難再參考美、俄、歐等先進經驗,「摸着石頭過河」,而必須建立中國自己的發展佈局,構建國防、國安應對挑戰的完整構想。

軍事科技發展,除了尖端科技外,也涉及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考驗中國的綜合國力以及最高戰略層次的洞察力、競爭力、判斷力。十八大、十九大以降,尤其是本屆政府,對於軍事機構改革以及人事任命都有所突破,其幅度之大,可謂開放改革後歷任政府之冠。相關變動最終效果如何,還待5到10年後方能總結。然而,對於海、陸、空、天外的第5空間-─對電磁權的掌控,無疑是現階段軍事改革的核心。

所謂訊息戰,既要統合、運算、應用自身軍民平台所獲取的億兆條資料,再將之高效地運用到作戰當中。與此同時,也要嘗試突破、擾亂、制伏對方的電磁作戰能力,使對方測訊、指揮、打擊能力難以整合。

人類史上最出色、也較早的電磁戰,是二戰時期的不列顛空戰。英國皇家空軍透過雷達系統的合理佈置、有效運用,阻遏了當時強悍得多的德國納粹空軍大舉進犯,成為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英國科學家端寧對德軍密碼的破譯,也是電波、情報、數學三位一體不流血作戰的典範。

如前文所論,055級驅逐艦的成功,大幅拉近中、美同類偵測設備的技術水平,就在於「X-S」雙波段有源相控陣列雷達的研發與生產取得突破。中國的研究所、實驗室可以掌握相關技術,還能在可控成本下成批量生產。外媒相信,055級驅逐艦產量在10餘艘上下,筆者認為遠遠不止。在未來5到8年內,該級導彈驅逐艦將在20到30艘之間,其改進型號、替代型號將在2030年前後出現。

然而, 055級驅逐艦性能固然比052C、052D上一個台階,但本質上都是防空為主,反艦、反潛為輔,兼具攻陸能力,屬於防空型導彈驅逐艦。其使用原則和作戰設定,和1990年代陸續服役的美國神盾艦「伯克」級、日本「金剛」級及韓國「世宗大王」級相同, 055級驅逐艦只是擁有局部技術、性能優勢,而無本質之別。

目前,美日韓戰艦的反導系統,有源自艦載系統的「標準2、3、6」系列,以及陸基系統的「愛國者2、3」、「薩德」﹙THAAD﹚系列。前者發展時間長、延續度高,也更為可靠廉宜;後者則技術先進、設計緊緻,改進潛力大。最重要的是,艦載的「標準」系統,已分別在日本、東歐、北歐「上陸」;未來不排除原來「陸居」的「愛國者」與「薩德」系統,有全部或部分技術轉移到海上艦艇的可能。

一旦美日韓海陸反導系統進入新境界,中國與鄰近地區在反導、反衛星的差距將越大。綜合而言,反導技術的試驗、反導系統的戰備值班,仍是中國少數未能追貼美國的軍事領域。在未來10年之內,如何取得重大突破,既左右印太地區的穩定,也影響中國的安全。中國政府、軍隊與科學家,確實要在經費可承受的情況下急起直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