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博士 香港智明研究所
早前,本欄討論到解放軍055級萬噸驅逐艦批量建造、開始試航,帶動中國制海、防空、反潛、攻陸能力全面提升,也反映相關科研、生產體系,在諸如動力、偵搜、武器體系從量變到質變。然而,我們亦當看到,從作戰理念到技術特徵,055級驅逐艦與美國1990年代服役的伯克級神盾艦及其日韓改良型,以及21世紀初建成的英國041級、法意「地平線級」防空驅逐艦,並無本質不同。
為維護國家海上安全、國人在海外的權益,中國的軍艦在艦型、武備、偵破等眾多領域,還有技術瓶頸要突破。上周,本欄點出在反彈道導彈領域,055級驅逐艦與美國新一代伯克III級驅逐艦,以及與之相關的艦載「標準」2、3、6各系列,陸基「愛國者」及「薩德」系統,有不少差距。本文將重點討論中國水面戰艦的另一短板─-反潛能力。
反潛能力是中國海軍的積弱。一方面,海軍成立之初,參考蘇聯「飛、快、潛」的格局,重視陸基戰機、快艇與柴電潛艇的組合,以應對近岸威脅。上述三種平台,相比水面戰艦都比較輕、小、快,適合空中、海上突擊、游擊,而與大洋戰略無關。另一方面,也與中國在聲納探測、反潛魚雷與西方技術差距太遠相關。
直到今天,在反導方面,055級驅逐艦的防空、反艦、攻陸俱稱上乘,與前文所提及從7,000到10,000噸各型歐美日驅逐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在反潛方面,恐怕僅僅能與之比肩,實際效能更有待軍演、任務驗證。反潛的耳目,包括靠光學儀器、對海雷達與磁力探測,但最關鍵者,始終是以水底回音為憑的聲納系統。
由於聲納的民用價值,不及雷達廣泛,其技術保密程度,比雷達更高。因此,外界一般難以窺探中國聲納技術的實際水平,是否已大舉拉近與西方距離,不得而知。作為參考,世界首屈一指的柴電潛艇、核潛艇大國─-蘇聯,直到解體,與美英法的聲納技術相比,尚有5到10年的差距。這反映東西方微電子研發、生產技術的差距,也顯示兩者在電腦運算、模擬能力的強弱之分。
撇開神秘的聲納技術不談,反潛最重要的平台─-中型直升機,中國與美歐的差距一直未能拉近。直到今天,中國的三發(三引擎)軍用多用途直升機─-直8系列、雙發直20,雖然已有改進,但總體上仍是1960年代法國「超黃蜂」、1970年代美國「黑鷹」的仿製品。在軍事建設方面,後進國家仿製先進國家同類產品,毫不稀奇,更是很多國家最終由後進晉身先進的必由之路,美國如是,蘇聯如是,以色列更如是。
問題在於,如何意識到自己的短板,急起直追。同樣是「三發」艦載直升機,意大利的EH-101,就比直8系列的最新改型先進一代以上。美國作為將直升機引入戰場的先行者,更以MV-22等「傾旋翼」機,逐步取代傳統「主旋翼+尾槳」的直升機。歐洲人把傳統佈局的直升機性能提高到新層次,美國人則乾脆以新原理取代之。
可見,海軍技術,尤其是水面艦艇的研發、生產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在個別領域突出,甚或總體水平領先,不等於沒有短板。中國水面戰艦反潛能力較為遜色,其實是直升機工業不如歐美所致。比起之前所有批量生產的中國驅逐艦,055級驅逐艦罕有地設置「雙機庫」,起降甲板長、寬、面積都明顯加大。然而,在反潛方面,055級驅逐艦只是載體,決勝負者是將敵方潛艇驅離、擊毀的反潛直升機。如何更好地發揮055級驅逐艦的優勢,有賴更上層樓的中國航空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