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從貴州教育演進看國家發展

2018-10-06

黃錦良 教聯會主席 貴州省政協委員

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國力強盛,科技進步,貧困逐步消除,生活日見富裕,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正朝着建設一個現代化教育強國邁進。邊遠省份貴州省的教育變化演進,就是很好的實例,像一個縮影,折射出國家發展令全世界嘖嘖稱奇的成就,可以窺豹一斑。

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

位於國家西南部高原山地的貴州,素有「地無三里平」之說,又是多民族共居之地,少數民族人口佔了近四成。過去,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更不用說教育。史料記載,1949年貴州的經濟總量僅為6.23億元。隨着國家建設發展,少數民族政策落實,後來又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上扶貧策略,貴州舊貌換新顏,教育事業發展也多姿多彩。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貴州經濟總量達到13,540億元,增速已連續七年位居全國前三位。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2017年,貴州共有20所公立本科高校、9所民辦本科高校、35所公立專科高校、6所民辦專科高校和3所成人高校。此前的資料亦顯示,在基礎教育方面,普通中學有2,000多所,在校學生人數近300萬;小學有近8,000所,學生人數300多萬。隨着教育理念深入與國家教育方針落實,相信未來幾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將會上升。

現有高校中,可以追根溯源至建國之前的只有5所。建國後,一批涉及民族、師範和醫學的院校陸續得以建設;到了本世紀初,又有一批涉及專科職業教育的院校在貴州各地興起。始創於1902年,由貴州大學堂演變而來的貴州大學,經過幾十年建設,學科門類齊全,下設40個學院,努力建設有區域特色和國內外影響力的綜合性高水準大學。

「希望工程」港人記憶猶新

就基礎教育而言,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經濟實力仍欠發達,邊遠地區貧困人口多,基礎教育薄弱。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推動「希望工程」,貴州獲益匪淺。20多年來,貴州「希望工程」已累計募集公益資金15.3億元,援建希望小學近2,000所,資助困難學生近30萬。貴州的「希望工程」是全國募集資金最多、援建希望小學數量最多、資助貧困學生最多的省份。目前,「圓夢大學」、「希望童園」、「綠色希望工程」等公益新項目依然在進行中,如火如荼。

「希望工程」不光是幫助貧困學生圓夢,改變命運,也是實現傳播正能量、傳遞愛心、阻止貧窮代際傳遞的舉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工程」也彰顯了港人對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關注,對像貴州這樣邊遠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關心和支持。當年,教聯會聯同工聯會註冊「希望工程重返校園助學計劃」,共籌得善款4,000多萬港元,在偏遠地區共援建了15,000多所學校,資助了300多萬名困難學生,獲得「希望工程20年特殊貢獻獎」。許多港人對這一段歷史記憶猶新,深有感觸。

國家繁榮富強令人自豪

貴州始終把加快教育發展作為改變貴州、挖掉窮根的治本之策。政府還制定了《貴州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並加以落實。不久前,貴州教育部門實施精準脫貧「1+N」計劃。該計劃針對現階段貴州教育扶貧領域的重點,通過實施教育精準脫貧,包括學生精準資助、職業教育精準脫貧、辦學條件改善、教育信息化深化應用等,從而不斷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政府重點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全力保障貧困地區學生享有公平有質量的教育,提升貧困人口受教育水準和就業創業、脫貧致富能力。

所謂「見微知著」,貴州教育事業的演進,正是國家發展的一個側面、一個部分,由此我們可以有更具體深刻感受。69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發展迅速,不僅擺脫了一窮二白面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還為國際社會進步與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模式」和「中國智慧」。國家的發展是國民安居樂業的保障,同樣也是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保障。我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感到自豪驕傲,也祝福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