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字裡行間】在香港行山穿村

2018-10-16
■精美、精彩的另類旅遊指南。作者提供■精美、精彩的另類旅遊指南。作者提供

黃仲鳴

每逢長假日,學子大都作外遊。詢之不是日韓,就是歐洲。我說:「神州大地你們去了幾處?生為中國人,應飽覽祖國河山。」又說:「不說別處,香港可遊的地方也多,你們去過哪裡?」

真的,很多香港人都忽略了近而好遠。以前在報館工作時,每約知己良朋,去離島,去郊野。自轉教職,可能年紀大了,那種遊興,那種心情,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多年前,任圖書館文學雙年獎散文組評審,得晤境外評判劉克襄先生,大喜。他是台灣作家,他的作品我素愛讀,書齋也有他寫的書。二零零六年,他開始來香港行山,穿村過戶,體驗香港最隱秘、最有魅力的一面。有哪一位香港作家,像他那般擁抱香港綠的一面?

他的香港山村之行,親朋戚友聽了,說:

「郊野公園是什麼?」

「香港有山嗎?」

「香港還有鄉下嗎?」

這正是外人對香港的印象。自由行興起之後,外人只知有旺角、尖沙咀、銅鑼灣、上水、沙田,儘是購物之所,聽盡喧嘩,吸盡俗塵。相信如劉克襄者,鮮矣。

劉克襄慨嘆:「走進書店,隨便翻讀任何一本有關香港的書籍,提及自然景觀的篇幅明顯的偏少。旅遊指南推薦的,多半以購物和美食為主。」他矢志在香港行山穿村,去一些為人忽略的綠地,寫下了一本書:《四分之三的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4月)。這是一部異類的香港旅遊指南書,他將經歷不僅書以引人入勝的文字,更有手繪行走路線;彩色印製,十分美觀。但我想,有幾多人能依循劉氏路線,去發掘香港的「綠色經典」?

劉克襄說:「一般登山人的行山之文,多為山人紀實的行程。台灣的散文作家較少這類山野書寫,更遑論境外之探查。多年來,我不斷嘗試這一可能的面向。試茼b文學和登山紀行中,糅合遊記的況味,找到活潑有機的書寫形式。一來滿足自己喜愛踏查山水的樂趣,同時也摸索跟異地對話的可能。」且看他的文學語言:

「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荂A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最難得的是,劉克襄不慕名徑,也不愛名山;要走的是古道、村徑、濕地,和隱道,「希望藉由這些不具知名度的路線,陳述更多郊野村落、物產和動植物生態的內容。」他認為這才是「香港本色」。他足跡踏過的地區,說來慚愧,我這老香港竟從沒去過,如荔枝窩、上窯村、鎖羅盆,和那些古道:榕北、茅坪、大腦、東梅、東澳。圖文並茂,是一部精緻的旅遊指南。

我將這部書介紹給學生,人人聽了,大感驚奇:香港居然也有如此美好的勝地!

「年輕人行經往往會驚喜浪漫好一陣」,這是他描寫大浪灣徑時的感語。但其實,用來形容他所說過的勝景也不為過。豈止驚喜,簡直是驚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