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J-15「飛鯊」若展於珠海 體現海空一體戰實力

2018-10-18

許 楨

早前,本欄談到,即將在珠海舉行的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展,大有發展為海、陸、空、天四軍裝備展的潛力。邁入第3個10年的珠海航展,當可發揮其海天相連的地利,以更全面地推廣中國防務裝備,並反映科研、生產實力。

愚以為,如若珠海航展要向海軍裝備拓展,中國海軍航空兵,尤其是艦載機,應屬相當不錯的切入點。而J-15「飛鯊」系列,更是兼具吸引大眾眼球,以及向軍政界、專業媒體展示研發水平的能力。

須知道,早在解放軍海空軍成立之初,就尤其重視海軍航空兵的建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無論中蘇關係如何,解放軍海軍都以「飛-快-潛」作為近岸防衛支柱。所謂「飛-快-潛」,就是指飛機、快艇、潛艇的組合。而當時的海軍飛機,悉數屬岸基作戰;以亞音速輕型轟炸機、亞音速中型轟炸機,以及穿音速攻擊機為主力。

及後,在八九十年代,透過和歐、美互動,中國才逐步引入了輕型及中型反潛直升機,建立了小而精的艦載航空機隊,但總體作戰能力礙於技術水平和規模,仍舊相當有限。直至近年,中型航母遼寧號入役,中國艦載航空兵才邁入定翼機的時代,這當中,J-15「飛鯊」系列無疑是重中之重。

自組裝Su-27SK始,中國仿製、消化該機型已逾廿載,並發展出J-11B、J-16等機型。其後,又從烏克蘭引入了Su-27艦載型的原型機-T-10K,使中國自行研發重型雙發艦載戰鬥機,有更堅實的技術基礎與設計參考。在蘇聯,T-10K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展成Su-27K,又稱Su-33。

得益於中國在材料、結構、飛行控制等領域的突破,解放軍J-15在機體強度、減重方面,應有明顯進步。由於遼寧號及其俄國姐妹艦庫茲涅佐夫號,排水量僅及美國超級航母之一半,因此,艦載機的輕巧、靈活,就變得異常重要。

除此以外,J-15更發展出雙座型J-15S;除具同型教練機的功能外,由於可多載一名乘員,後者在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打擊能力,也遠較單座型為佳。J-15與J-15S的組合,並未大幅增加後勤、維修壓力之餘,攻、守能力卻更平衡、多元。如若參考原蘇聯計劃,分別以Su-27、Su-25及MiG-23或MiG-29發展成不同的攔截機、戰鬥機、攻擊機,本就狹小的蘇式航母,在支援及空間調配方面,就更吃不消。

可見,J-15從理念到技術確實源自烏克蘭、俄羅斯,但其雙座型的出現,又讓今天的解放軍走在俄國前頭。解放軍海軍進一步發展出「野鼬型」--即同型電子戰機,讓中國艦載航空兵,為解放軍提供前所未見的制海、制空能力外,也開始爭奪更高層次的「電磁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