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明日大嶼」計劃真的會掏空庫房?

2018-10-16

謝偉銓 立法會議員

過去幾年,香港因為政治爭拗、立法會拉布等,在多方面的發展都停滯不前,尤其是覓地建屋計劃推展遲緩,受害的是廣大市民。因此,我在競選時提出「Move On」的口號,在政綱中強調要多管齊下提供土地建屋。無獨有偶,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發表的新一年度施政報告,以「堅定前行,燃點希望」為主題,提出了多項短、中、長期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的建議。筆者對此深表認同,並期望政府在推展有關計劃時真正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

筆者競選時指出,香港長遠應以在維港以外填海作為主要的新增土地來源。對於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透過在中部水域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預計可提供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筆者當然支持。

不過,正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指,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方案,也難以令社會達至全面的共識。施政報告發表後,部分社會人士以環境、保育,以至防範天災、沉降等理由,反對「明日大嶼」計劃。其實近年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不斷進行,相關工程技術及保育方案已大為改進,香港沒理由解決不到有關技術問題。

「明日大嶼」計劃並非難以負擔

另一個相對「較新」的反對理由,是指有關填海計劃初步估計造價高達4,000億至5,000億元,會掏空香港的庫房,燃燒香港的儲備。數千億元對一般市民而言,當然是天文數字,但對於熟悉香港公共財政的人士來說,就知道有關數字並非那麼可怕。

首先,現時港府坐擁高達11,000億元的財政儲備,本年度的政府開支接近5,600億元,當中近1,200億元為主要用於基建工程的非經常性開支,連同房委會的公共開支更達6,000億元。

其二,整個「明日大嶼」計劃是長達15年甚至逾20年的長遠規劃,有關開支將會分開多個財政年度入賬,並非一次過支付。

另一可比較的是機場三跑工程,其建造規模遠比「明日大嶼」計劃細小,但造價仍需約1,400億元,而機管局在籌集資金方面未見特別困難。若以5,000億元計算,「明日大嶼」計劃並非特別昂貴或難以應付。

最重要的是,要評論某個方案是否昂貴或物有所值,必須與其他可達至相同目標的方案比較才合理。質疑「明日大嶼」計劃造價過高,可強行收地作為替代的說法,可曾計算過,政府要收回1,700公頃新界農地或棕地,需要多少億元的公帑呢?

收地是有成本的,除了要向業主補償應有的土地價值(最新的農地收地價約為1,000元一呎,1,700公頃即須約1,700億元),還要對受影響的居民、商戶及從業員提供各類特惠賠償和協助,另外還有搬遷、安置、重置及土地平整等費用,支出的數額可能是一個更嚇人的數字。

回報可觀的長遠投資

透過填海而產生的用地,是真正的新增土地資源。人工島佔地約1,700公頃,扣除相關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用地,粗略估計有5成,即將850公頃土地可用於建屋;當中3成會用作興建私營房屋,即有255公頃私樓地;以相對偏低的6倍平均地積比率計算,再換算成平方呎,即得出多達1.53億呎的樓面面積。只要每呎賣得4,000元,便可為庫房帶來高達6,120億元的地價收入,扣除填海開支後,還「賺凸」了過千億元。

如「明日大嶼」計劃發展成功,連同港珠澳大橋、機場三跑及擬建的屯門/北大嶼/港島北運輸走廊,人工島地價勢必水漲船高,即使以現時價格計算,相信不止賣4,000元一呎。上述數字還未計算該計劃可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以及數億平方呎的公營房屋樓面面積,可協助大量家庭上車和上樓。

因此動用5,000億元填海絕非「倒錢落海」,而是一項對香港經濟、民生,以至庫房來說,都是回報可觀的長遠投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