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2018年10月11日,搭載「聯盟」號飛船的「聯盟」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失敗,兩名宇航員得以倖存,密封艙緊急降落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東北約450公里處的草地上。這是俄羅斯1983年以來首次發生搭載載人飛船的運載火箭出現事故。
先說點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這次事故沒有導致人員傷亡,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也再次驗證了「聯盟」火箭和飛船的逃逸系統的可靠性。美國的「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上升和返回時機毀人亡,損失之大可想而知。可這次重大事故延誤了原來的航天計劃,導致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不得不再駐留半年之多,其他科研實驗不得不被推遲,同時讓俄羅斯的保險公司為此承擔巨額賠償。
航天領域軍民融合未達預期
從中國載人航天的角度來講,「長征2F」運載火箭以及接班的「長征7號」運載火箭及「神舟」飛船都具備三段式逃逸系統,而中國這套系統確實也參考和借鑒了俄羅斯的逃逸系統設計理念,因此,這次「聯盟」號事件對中國航天人來講,既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樣本。
俄羅斯航天部門負責人表示,在俄羅斯火箭於半空發生故障事件中倖存下來的兩名宇航員將再次執行航天任務,暫定明年春天前往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會利用這段時間查找事故原因,並改進火箭現有的技術狀態,確保明年再次載人航天發射取得成功。
俄羅斯《獨立報》說,上世紀80年代是蘇聯航天火箭發射最為頻繁的時期,但當時的事故率僅有3%。在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俄羅斯航天發射次數大幅減少,但事故率卻在上升,達到了5%。從2010年到2018年,俄羅斯航天發射次數繼續減少,但事故率卻上升到了7.8%。除了聯盟號運載火箭外,俄羅斯另一款主要運載火箭「質子」號也事故頻發,從2011年至今,「質子」號火箭總共發生了13起事故。
曾擔任蘇霍伊設計局工程師的盧卡舍維奇說,從質量監督到生產流程,航天部門的製造文化嚴重衰退。
一系列綜合因素連鎖反應導致俄羅斯航天陷入了困境。此外,航天技術是最典型的軍民融合技術代表,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掛帥提倡航天領域的軍民融合,但太多部門利益糾葛和經濟不景氣,導致軍民融合工作一直沒有做好。
俄中航天合作可致互利雙贏
俄羅斯還在吃前蘇聯的老本。航天領域一直是俄羅斯的最大驕傲和拳頭產品,承載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及航天產品出口是俄羅斯航天的重要創匯來源。但不可否認的是,從蘇聯解體開始,俄羅斯的航天能力就已經大打折扣了,幾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被擱置、廢棄、拍賣,載人航天和貨運飛船的運載火箭依舊是「聯盟」號及其改進型,衛星發射平台依舊是以「質子」號為主,皆是前蘇聯留下的航天遺產,而俄羅斯獨立打造的「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和規模龐大的東方發射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投入使用。甚至有俄媒指出,中俄在航天領域的差距越來越小,俄羅斯航天業正在喪失競爭力。但俄羅斯飛船的客戶之一美國航空航天局還在力挺俄羅斯,該局局長布里登斯廷表示對「聯盟」號火箭充滿信心,美國宇航員會再次搭乘它們航天。
俄羅斯航天部門需要面對的,一是如何做好航天人才梯隊建設,確保後繼有人;二是如何擺脫航天經費困境是頭等大事;三是如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四是如何做好航天軍民融合意義重大;五是如何與中國聯合開展航天活動是實現互利雙贏的關鍵。
從中國航天的角度來考慮,一是載人航天沒有小事,如何從「聯盟」飛船事故吸取教訓值得考究;二是中國運載火箭處在轉型期,技術問題比較突出,「長征5號」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帶來的教訓亟待優化;三是中國航天發展面臨「井噴」階段,管理矛盾會集中,質量問題會突出,這些都需要管理的「歸零」;四是航天人才的流失必須得到重視,畢竟航天人才培養周期長,難度大,做好拴心留人太重要了。
航天要堅持以人為本,無論是創新能力的拓展,還是生產中的質量管理,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抓住生產核心要素,俄羅斯航天失去的,中國一定要牢牢抓住,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並全身心服務於中國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