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明日大嶼」是港人的希望

2018-11-08

謝曉虹 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 香港青賢智匯主席 香港菁英會執委

香港百多年來的填海工程,可謂深遠地影響着香港社會的發展。據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00公頃土地是通過填海獲得,佔香港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5%,容納了約27%香港人口和70%的商業活動。不過,近年來香港填海速度放緩。數據顯示,在1985年至2000年期間,香港填海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填海2平方公里,但在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期間,香港的填海面積只有6.9平方公里,每年平均僅填海0.4平方公里。

上世紀70年代,香港先後發展荃灣、沙田、屯門、大埔、粉嶺/上水、元朗、將軍澳、天水圍以及東涌等多個新市鎮,這些新市鎮的人口約為347萬。其中,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以及東涌便是填海而來,這6個新市鎮的人口約為275.2萬人。請大家想想,當大家在填海而來的新市鎮上居住或工作,自己「上了岸」卻反對填海不讓更多人「上岸」,在情在理說得過去嗎?如果沒有填海而來的新市鎮,大家何來「安居樂業」? 如果沒有填海工程,香港能一步步發展起來,創造一個個引以自豪的經濟奇跡嗎?

我們再來回顧歷史。1989年港督衛奕信公佈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計劃。當中,包括於大嶼山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取代舊啟德機場,亦包括機場鐵路,連接大嶼山、馬灣、青衣到市區的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及三號幹線等等。這是英國殖民管治香港時期,英國於香港實施最大型的工程,而整個工程有一個特別的代號,叫做「玫瑰園計劃」,他們盼望香港如「玫瑰園」那樣美好。

當年港英政府說要填海,普通市民連被諮詢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反對填海,因為當年是港督說了算的年代。難道允許港英政府在香港填海,就不允許自己當家作主的特區政府填海?只許港英政府發展經濟,不許特區政府發展經濟?

自回歸以來,香港有哪一項大型工程,反對派不反對的?但當香港段高鐵通車及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反對派卻急不及待到香港高鐵站及港珠澳大橋興奮拍照「打卡」,更積極組織街坊參加「高鐵團」感受體驗一番,這不說明只要堅持為香港長遠發展作決定,最終都會贏得香港市民的支持嗎?

「明日大嶼」不只是一個大型填海計劃,更是一個大型發展計劃、一個「造城」計劃,將可從根本上解決未來十到二十年的土地問題,讓大多數基層市民及青年有置業安居的希望。這是香港人當家作主的計劃,是為了下一代福祉着想的宏大願景。

筆者期盼社會各界,特別是年輕人明辨是非,以前瞻性的目光支持有利香港未來發展的計劃,齊心協力推動特區政府落實好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的藍圖,將希望變成現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