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星
早就知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幾句禪語,然身在塵世的我,根本無法學道論道,更無法在目前就達到「開悟」的境界。
武台鎮寶聖寺的始建年月不詳,依據平邑縣境內的其他幾家寺廟推測,寶聖寺最早可能建於北宋時期,最晚則可能建於明代。寺廟後來被損毀嚴重,但何時損毀,被誰損毀,已不得而知。後經幾次復修,才又逐漸恢復了原貌。
剛到寶聖寺,還未進寺門前,在寺外我就被這處清幽之地的植被所吸引。附近的橡樹把谷嶺佔滿,擠得寺廟周圍的空氣清新陰涼。大熱天,風是涼爽的,於靜處不時颳起。寺門外正南偏西,有一棵野梨樹,約四五米高,結滿黃豆大小的綠色果實。這些果實尚未成熟長把形圓,看上去是硬而澀的。
寶聖寺坐北面南,門口的寺廟內,有一尊大彌勒佛笑口常開。進廟的石階兩旁,各有一頭石獅子把守。石獅眼神警覺,注視着遠方,雖不怒卻威武。台階兩旁各有一排一米多高的石欄扶手,由白色大理石雕刻打磨而成。與寺廟火紅的 牆面 對 比,顯 得 甚 是 醒目。寺院右側的牆壁上,「諸惡莫作」四個金色大字中規中矩,兩三米一個,橫排於一線,厚實沉穩,襯以黑底,隱於樹蔭之中。不顯山不露水地守着,字字惹眼,足以警醒眾生。
繞過那尊彌勒佛,進入寺院。正北是方池塘,其上有座石拱橋。石拱橋的建築考究,皆為人工開鑿的石條壘砌。表層階梯為切割光滑的大理石板排佈,兩側護欄也是由經過精細雕琢的石板石柱構成。走上拱橋,俯視可見池中碧水清清,有各色魚群游弋。環視則見寶聖寺的一方院落,甚是清幽。院內綠樹成蔭,疏密有度。東西相對開闊,北面地勢漸高,有座氣勢恢宏的正殿「大雄寶殿」。走過石拱橋,沿池塘北邊向西,行十餘米,便是一條由南向北的微微仰頭的坡道。
與坡道臨近的西院,是僧人們休息用齋之所。我和姜兄、王兄一道,一起進入西院。姜兄與西院的隆悟師父相熟。到西院時,隆悟師父正在和幾位香客坐在一棵柿子樹下攀談。佛理深奧,我並未弄懂其意,只是隨他們洗耳恭聽。要了解寶聖寺的淵源,尤其武台鎮寶聖寺的情況,隆悟師父推薦我們找隆一師父,讓他引薦本村的書記為我們作詳細介紹。
大師父不在,本地村支書也不在。我們便在隆一師父的禪室小坐。品茶,或許也是一種修行。我不懂佛法佛理,對茶道也沒啥研究。大概一兩盞茶工夫,怕打擾隆一師父接待外地來客,即出門到寺院中走走逛逛。
與姜兄相熟的隆悟師父,俗名稱「王五」,本是附近村鎮人士。從姜兄那裡得知,隆悟師父入寺出家前,在其鎮上名號響亮,曾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出家前,在隆悟師父老家的鎮上,幾乎沒有不認識他的。那時,他創辦過自己的企業,公司規模還挺大。至於隆悟師父為何突然出家,姜兄未提及,我也不便多追問。第一眼見到隆悟師父時,他給我一種超然世外之感。不悲不喜,不怒不嗔,不苟言笑。那表情,淡然得像靜湖之水。
出西院東門,沿坡道北上。偶遇一棵古槐。槐樹四五米高,枝葉雖短,卻很繁茂。抬頭望去,葉片深綠,葉子密實得有點兒擁擠。仰望處,粗枝綠葉,藍天白雲,煞是美觀。踩着細碎砂礫,路有些滑,再行十數米,見幾塊兩米多高的石碑。碑文上記載了一二三期復修聖保寺捐資人的捐資情況及復修年月。我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未見到縣志等資料中記載的那塊「重修碑」,卻見到地下有少量殘垣斷壁,以及一些破舊的斷了幾截的舊石碑,它們悉數埋入土中,只露出少許邊角。碑林之南,是三棵大銀杏樹。樹幹筆直,高七八米有餘。這個季節樹葉正綠,若待落葉前夕,必是一處亮黃如染的水彩畫!
銀杏樹南側為大雄寶殿的配殿,東面是大雄寶殿。我們從銀杏樹處東行,直接踏上大雄寶殿的走廊。大雄寶殿的建築格調完全按照佛殿建造,氣勢恢宏。由西側進入走廊,向南幾步,再向東十幾步至正門。大殿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尊者像,擺放的位置考究,塑得極其逼真,連表情都像是活的。這時,一隻麻雀從野外飛進來,落到大殿內最頂層的房簷上。像個陌生的闖入者似的,吱吱、吱吱的叫聲,帶着幾分焦躁情緒,煽動着一對翅膀,在大殿內回響,顯得十分清脆。瞻仰完大雄寶殿,我和王海主席趕回西院。去五觀堂吃素齋。堂內有一副對聯,正對幾排餐桌。上聯是「五觀常存金易化」,下聯為「三心未了水難消」。
對聯前面,置有一桌一椅。桌上有尊小彌勒佛,笑對餐桌。齋飯不多,鍋裡只剩少量米飯、芹菜和豆腐,一旁還有幾個碗口大的薄餅。我盛了很少一點菜和小半碗米飯,拿了一個半薄餅。若是在平時,不太注重節儉,這點兒飯菜,根本不好意思端上桌。
用過齋飯,姜曉彬秘書長和隆悟師父繼續坐到西院的那棵大柿子樹下談論人間世事,亦可謂之「論道」。我和王海主席坐不住,走走停停,繞着寺院瞻仰各處。
寶聖寺西院南側,有一棟平房建築。我登上平房頂,見平房頂部中央被矮水泥牆修築成一個長方形菜園。裡面種菜,也種花草。站在平房頂上,環顧四周。遠處的山峰,一層層將寶聖寺環抱,一峰更比一峰遠,一峰更比一峰高。寶聖寺一周,只有南面約五分之一的地方沒有群峰環抱,卻可望見一處醒目的大河灘。這樣看來,寶聖寺就像被置身於觀音菩薩的蓮花座中。山峰為花瓣,層層疊疊,愈遠愈高,十分形象。
遊覽、問道、吃齋、靜心,寶聖寺之清幽,足以洗禮一身塵世喧囂。臨別,隆悟師父和幾位前來參拜寶聖寺的人士,將我們送出寺門。寺院南門內東側,有棵鵝掌楸,據說剛開過一次花,不久還會開。近觀,只剩葉與蕾。寶聖寺的鵝掌楸一年開兩次花,樹葉如馬褂,花朵似蓮座,映襯以青山綠水,幽谷長溪,很是奇妙。
出寶聖寺,我們乘車返回。道路狹窄,兩邊種滿果樹和莊稼。離開不到一公里,在一個拐彎處,立有一尊觀音菩薩像。像高兩米有餘,白色。菩薩背對寶聖寺,面南而立。來寶聖寺路上,我們曾在觀音菩薩像旁停車,下車拍了幾張照。
離開寶聖寺前閒聊,聽寺裡的師父說,在觀音菩薩的石像處北望,整個山巒就像一個巨大的佛頭。返回時,途經那處石像路口,本想下車求證一番的,後因種種原因,我們未作停留。一路遠去,遠去,遠去,只甩下幾處背影,在清幽之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