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台灣地方選舉的經濟啟示

2018-12-04
■主打經濟牌的韓國瑜為地方人士受落,成功當選。資料圖片■主打經濟牌的韓國瑜為地方人士受落,成功當選。資料圖片

張宏業 特許測計師、中國房地產估價師

11月26日,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藍綠執政板塊完成大洗牌,廿二縣市中,國民黨拿下十五縣市、民進黨僅剩六縣市,而柯文哲以獨立候選人角色險勝其他兩黨。六都中,民進黨只能保留桃園市和台南市,藉着「韓流效應」國民黨保住新北市外,還可收復台中市和高雄市。高雄市由韓國瑜勝選,一舉重奪失落廿年的地方政府控制權。

島內拚經濟 民進黨乏力

根據台灣政治學者和傳媒人士具體分析,民進黨敗選原因是民生議題,韓國瑜成功地喚醒高雄人民甚至全台選民,民進黨上台兩年來改善本土經濟情形似乎未有什麼成績,島內經濟的短暫景氣是得力於外部經濟因素。

查看近十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和物價變動率,不難發現自2010年起,除2010年因為經濟情形從2009年由負數強力反彈超過10%外,其餘各個年頭大多徘徊在2%至4%,而物價變動率更長期低於2%以下,反映台灣本土經濟增長很慢,且物價長期變動輕微。就2017、18和19年經濟增長和物價變動率分析,分別是2.89%、2.69%(預測)和2.55%(預測)及0.62%、1.52%(預測)和0.93%(預測)。在台灣,選民只不過是用選票去表達求變的決心。

後生沒錢花 老人不敢花

民進黨另一個敗選主因是在其治下的政府,由上至下都主談政治、倡台獨,但是對改善經濟着力不多。蔡英文推動一連串經濟政策和社會改革政策又不得民心。在經濟上,她期望最低工資達至三萬元新台幣,但是今年中確定的最低工資只由2.2萬微升至2.31萬。長期來說,台灣人民收入多年未有實質改善,令到年青和首投選民捨棄民進黨。再者當局鼓動社會改革如「一例一休」修法的節奏失控,勞工界更怒斥當局向資方利益傾斜,置基層利益不顧。民進黨積極推動前瞻建設帶動本土經濟,但是這部分着重於各城市捷運、輕軌及各區段鐵路地下高架化等鐵路建設。以軌道建設而言,直接受惠的為土木與營運工程業,未能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發展。

從外資投資台灣,大眾容易看出台灣於國際投資市場逐漸被邊緣化,主因是台灣投資環境不好,如台灣法規落後、高額賦稅、繁複環境評估規定、政府效率不高、勞工不足、缺電問題,促使當地產業未多元化、產業未能升級、新型技術不易轉移當地等等,令本土薪資長期無法提升、本地生產總值(GDP)不斷跑輸鄰近地區。台灣經濟隱憂可用兩句話形容:年輕人沒錢花、老人家不敢花。長期本土市民消費能力不高,使第三產業也不振。

主打經濟牌 務求引陸客

展望2019年,當地學者只預測台灣的經濟增長率是2.55%,還要看中美貿易戰實質影響。今輪地方選舉,各個候選人同時放下統獨政綱,主力打經濟牌,如韓國瑜的「打造高雄全台首富」、「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及盧秀燕的「拚經濟再拚經濟」,建經貿中心、示範區,結合台中特有的海港、空港、高鐵港優勢,讓台中變成自由港「貨出去,錢進來」。勝出市長自然急於上台後兌現競選時經濟承諾。

既然中美貿易戰似乎中期仍然揮之不去,地方政府改善經濟只有倚賴旅遊、貿易等等,加強陸客來臨本市成為所有六都都努力爭取的。不難預料六都甚至各縣一齊致力強化中國大陸的經濟、社會、學術交流活動,務求吸引更多訪客來臨。誰能改善經濟,誰就連任有望!誰能留住年青人才,誰就能持續改善經濟。

今番「九合一」地方選舉把綠地變藍天,也把政客的着重點重置於本地經濟中,締造和諧的營商和兩岸環境,實是台灣人民之福。■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