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瓊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人類歷史的奇跡不是偶然的,是在中央的指導下,地方幹部提出大膽的政策,開展試點,總結經驗,修訂完善,然後與人民一起推廣落實的成果。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廣東加快開放發展,港商在短短的幾年間,把大量香港的工廠搬到珠三角。當時內地沒有航線多、班期密的國際貿易港口,而且要使用香港的配額,裝滿出口貨品的貨櫃車,很快就把香港與內地的公路堵得水洩不通,香港長期在世界集裝箱碼頭處理量高踞全球前列。
貸款建橋 路通財通
因為交通配套不足,各地政府紛紛加強基建,彌補交通的短板。當年佛山市內也要用船過渡,很不方便。當時的市長于飛首創向銀行貸款建橋,被人質疑為「負債建設」,也引起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大橋建成後,實行過橋收費,一年內便回收成本。此一模式給其他市縣很大鼓勵。番禺在霍英東先生的支持下,建成洛溪大橋,與廣州市的交通更便捷,造就橋邊的第一個商品樓盤「洛溪新城」,也促進了番禺至廣州的公路兩旁的商業繁榮,真正路通財通。到了上世紀90年代,虎門大橋落成,更拉近了廣州、深圳、香港的距離。
珠江三角洲各縣市發展各具特色。深圳最早開放,鄰近香港,最利於港商以「三來一補」的方式,遷移工廠到那裡,跟着就北上東莞、番禺。珠三角西部地區的佛山、順德、中山、珠海,也充分利用強大的同鄉關係引進港資,投資家鄉建設,這些發展都有賴地方領導的努力及敢於嘗試的精神。
深圳市一直站得高、望得遠。早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加快建設,深圳取得中央的支持,大量引進大型國企,打下鞏固的基礎。1992年應南洋商業銀行的邀請,一批香港學者到珠三角考察調查,同行的有廖柏偉、王于漸、宋恩榮及我。後來,我們出版調查報告,書名是《中國改革開放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英文版是《The Fifth Dragon》。報告中指出,「來料加工」與「三來一補」只是統計方法不同,經濟效益沒有太大差別 。
東莞市曾經發展很快,甚至超過深圳,在引進加工企業位列全國前茅。最令人意外的是,大量台商去了東莞。本來預期,廈門是台商的集中地,為何反而來了東莞呢?首先,當時台灣與大陸未有直航,台商都經香港進入內地;其次,東莞市為台商提供最貼心、最高效的服務。我帶學生去東莞學習,接待的是市政協領導,地方政府領導主動、直接與台商溝通,盡力滿足台商的要求。
佛山市的發展也很驕人,他們舉辦的幹部培訓很重視實效,企業緊隨市場的發展迅速轉型,佛山的陶瓷業很快就引領全國,佛山也最早到其他省市進行投資。
順德市以鄉鎮企業發展家電產品,並最早在內地股票市場上市。1996年,我們最後一次以廣東省人大代表身份訪問順德,當時順德及南海已經併入佛山市。順德率先進行「改變政府職能的改革」,除了十多家公用事業之外,都把大多數企業產權私有化、市場化。
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
以順德輝煌的經濟成就,一下子撤市為區,不少人很不捨得,但還是按中央的方針改革。這就是內地地方幹部的難得之處:以大局為重、徹底執行深化改革之路。
還有中山市,雖然不大,但以「一鎮一產業」的模式發展,例如中山古鎮的燈飾業,也取得不俗的發展成績。
珠三角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靠地方幹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評述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