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鳳凰衛視評論員
「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成功軟着陸在月球背面,踏出人類在月球背面的第一步。月球背面有特殊性,如何解決登陸月球背面的實時通信和可靠控制,是探月的技術難題。
中國靠「鵲橋」中繼星解決了這一難題。「鵲橋」中繼衛星提前發射,其一面天線瞄準地球,另一面天線則瞄準月球背面,為地月之間搭一座溝通的信息橋。「鵲橋」是「嫦娥四號」成功背後的「幕後英雄」。
當「嫦娥四號」運行於月球背面,在下降過程中,着陸器通過「鵲橋」與地面聯繫。由於信息中轉並非實時,會產生60秒左右的時間差,而整個落月過程僅有600秒左右,落月速度十分快,如果通過地面人工方式讓「嫦娥四號」落月,等地面指令發送過去,「嫦娥四號」接收到的時候,狀態已經跟指令發出時完全不同。
因此「嫦娥四號」只能自主導航落月,對地面人員來說,這無疑是「盲降」。可見「嫦娥四號」着陸器是具備獨立思維、判斷、行動能力的高級機器人。「嫦娥四號」着陸器主動開啟雷達,「睜大眼睛」尋找合適的着陸地,避開隕石坑、障礙物等不利地形,最終選擇了一個比較平坦的區域自主降落,並釋放出可行走的機器人「玉兔二號」。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任務重大。要利用攜帶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探測儀,聆聽遙遠宇宙的聲音;利用德國研製的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勘探 深埋月下的礦藏;利用瑞典研製的中性原子探測儀,測量太陽風粒子在月表的作用;利用重慶大學研製的月面微型生態圈,在月表培育生命。
「嫦娥四號」取得成功,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航天部門都給予高度評價。歐洲宇航界指出,此舉「將有助人類更深入了解月球形成的原因」。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指,此次任務不僅是一項科技成就,也是對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完美註腳;《紐約時報》就報道說,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晚了幾十年,但正在迅速趕上。
「嫦娥四號」創造了人類首次登陸月背,值得所有國人自豪,但也要保持清醒。
美國首次載人登月是在1969年,距今整整50年。月球探索從熱到冷再到熱,中國是新的參與者之一。如今美國準備聯合其他國家,計劃建設月球空間站和月球基地,並以此作為登陸火星的基地。
美國早已開展探測火星的工作,並已成功登陸。火星比月球距離地球遠得多,探測的難度大很多,美國已積累了很強的技術優勢和經驗,而中國對火星的探測基本剛起步。
日本也在積極探索小行星,日本的「隼鳥一號」和「隼鳥二號」都以登陸小行星為目標,甚至計劃採樣後返回地球,其難度之大亦可想而知,對人類來講也是科技創舉。
航天競賽如火如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航天更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逐步積累經驗,並積極開放與世界各國合作,攜手推進太空和平探索,造福人類,絕不落入「太空軍備競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