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善用財政盈餘 積極紓解民困

2019-01-14

何君堯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下月將發表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 據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作出預測,相信2018/19年香港財政盈餘將有約400多億元,與去年公佈預算案時所估計的相若。如何善用財政盈餘再次引起社會討論,對此政府應早作綢繆,思考如何利用盈餘紓解民困,以滿足民眾的需要。

筆者認為,政府有必要總結以往財政預算案的問題和不足,新年度財政預算案須更能符合期望,實現還富於民,這樣才有助於香港長遠發展。具體而言,政府應以用錢投資、派錢回饋、容許用錢三個理財方向來制定新年的財政預算案,尤其是政府應利用財政盈餘同步覓地興建過渡性房屋,處理香港急需解決的土地及住屋問題。

懂得用錢投資為民解困

特區政府一直奉行量入為出的財政理念,財政資金池因此越蓄越滿,這些公帑理應用得其所,政府須懂得用錢為未來投資,為市民解困,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土地及住屋問題,以免其繼續衍生各種社會問題和民生困局。

政府於近日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在未來十年裡建造45萬個住宅單位,但目前輪候公屋人數有幾十萬人,一般輪候時間為五年半,《長遠房屋策略》始終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無法真正幫助現時11.6萬名居住欠佳的市民尤其是暫居茤苳漯漱H士,他們的生活依舊苦不堪言。

早前,筆者就已提出可善用邊境附近解禁的27平方公里士地,特別在新田、落馬洲附近改造40公頃的露天倉、停車場或魚塘地做臨時房屋,以便容納居於茤虳峊縝b輪候公屋的人士,以過渡性房屋解決他們的居住需求,緩解公屋輪候的壓力。40公頃土地,以每公頃建設每座4層合共1,600個「臨時房屋單位」,每單位平均面積為15平方米,可容納一至二人居住,居住人口可達至3,000人。而成本方面,若以建築費(連同周邊基本建設成本)為500元/呎,所需費用為每公頃1.2億元。若政府願意和有決心撥款50多億元徵地和40多億元興建,就能夠為近12萬香港人解決臨時居住問題,回應基層市民的需求,實際是划算和快捷利落的。

另外,政府還要拿出決心及魄力,修改及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大量收回新界的棕地及閒置農地,以開拓新發展區作建屋用途;並研究重新推出乙類換地權益書作為向土地業權人的補償方案;研究放寬貨運碼頭上蓋的地積比率用作興建房屋及其他用途,優先接納持有乙類換地權益書人士參與有關發展計劃;並且制訂高齡公共屋h重建計劃,盡快重建部分有較多剩餘地積比率的高齡公共屋h,用一系列的措施,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相信政府只要肯去做,辦法總比困難多。

同時,香港還須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平台,不僅要「吸納人才」,也要積極「擴展土地」,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多有利因素。筆者認為,香港可以利用盈餘,向內地政府租借大灣區土地,尤其是大灣區西部的肇慶、江門等地擁有大量土地資源,香港完全可以向西發展。

政府可以借鑒新加坡「緯壹科技城」(佔地2平方公里)以及中新廣州的「知識城」(佔地6.27平方公里)等做法,香港如能在大灣區西部借用100平方公里土地,完全可以建成一個「小香港」,配合港珠澳大橋、高鐵的通車,相信一定能便利更多香港人在大灣區營商、就業、學習和生活,不僅為政府擴大收入,也能為年輕人的發展提供新天地。

合理派錢幫助弱勢社群

回顧往年財政預算案,派錢引起了較多爭議和分歧,在筆者看來,派錢雖並非長久之計,但是政府應處理好民眾的心情,錢並不在多少,在於政府的一份心意,適度派錢可讓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也能為社會氣氛降溫,尤其是在盈餘較多的情況下,可按比例進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派錢。

香港正進入人口急速老化的時代,社會貧窮問題日趨嚴重,貧窮長者數目更不斷上升,派錢未嘗不是一個暫時紓困的好方法,可考慮為長者增設生活津貼、租金津貼及加大醫療券金額,令長者在各方面都可以有保障。同時增加及改善其他福利政策配合,如放寬現行津貼的資產上限,鼓勵香港慈善團體多招募長者作義工工作等。

相比其他社會措施,派錢或許難以聚焦改善個別的社會現象,但能夠惠及基層市民,幫助更多最有需要的弱勢社群,亦可以拉近政府和民眾之間的距離,獲得更多掌聲。合理派錢是還富於民,減輕民眾財政壓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9年經濟下行風險增加,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面對的挑戰會更大,政府更要善用財政儲備,穩定經濟,投資未來,為民紓困,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借鑒上述三個理財方向來制定財政預算案,解決民眾居住困境,真正以民為本,急民所急,這樣才能應對經濟挑戰,令香港的明天變得更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