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名家時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解決中美經貿問題

2019-01-14

劉佩瓊 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中美貿易在習特會之後舉行了第一回合的談判。根據商務部的記者招待會,雙方談判代表就共同關注的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細緻的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推動解決彼此關切問題。

中美貿易以目前的規模及商品結構以至貿易差額而言,短期內是不可能達至貿易平衡的。當然,中國有關中美貿易產業及產品的生產環節分工,按附加值計算,中國只是以廉價勞動力為美國人提供低價消費品;以貿易總價值計算兩國的貿易利益或損失是不準確的。因此,即使中國減少對美國的出口,美國仍缺乏把生產環節轉回美國本土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已明確承諾,並且立即行動,增加向美國購買糧食、大豆、牛肉等農產品,以及能源、汽車等等。中國作為世貿成員需要公平開放,增加購買美國貨能否扭轉貿易的巨額逆差,還要看美國是否願意放寬對中國出口的限制和其與其他貿易國的競爭力。以美國的科技資訊等的水準,在服務貿易方面是有優勢的。

美國在技術轉移及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要求,中國也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來予以滿足。至於美國提出要中國政府取消對企業的保護及優惠政策,今天中國已經極少直接補貼及優惠,包括一些原料、礦產等,供需都已經市場化。當然,在能源價格等仍然有一定的穩定機制,這在很多國家也有政府的干預。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改變政府職能,退出很多經濟活動環節。基本上自本世紀初,中國經過企業的「抓大放小」、股份化、證券市場的發展,已經把其政府職能集中在提供公共產品(國防、基礎教育)、半公共產品(醫療、教育文化、房屋及基建等)、界外效果相關的如生態環保,特別是民生,例如扶貧、脫貧、社保等。

中國政府的運作理念已經由改革前的統一管理轉化為服務型的政府。因此,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要求中國作結構性的改革,已經在中國發展策略的日程中。

中國在生產鏈的結構性調整,對美國不一定能扭轉其對外貿易逆差,卻有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為加快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什麼是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提高經濟效率,提高生產力。而關鍵就是依靠創新科技。既然對美出口產品中大量是低附加值的日常生活消費品,中國實際是補貼了美國消費者,反而造成美國對中國的責難,中國就應該利用此時機,放棄這些低端加工工業,轉向高附加值、高端的產業及產品,以達至國家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也減少貿易不平衡帶來的壓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