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羽毛化石是研究鳥類演化的重要資料,香港大學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 文嘉棋與其團隊,利用嶄新研發的LSF激光技術,針對於19世紀60年代發現的首根羽毛化石,成功重現當中肉眼看不到的羽根軟組織,更顯示該羽毛化石是來自一種未知的帶羽毛恐龍,而非原先認為的古鳥類始祖鳥,破解了困擾科學家超過150年的謎團。
1861年,科學家在德國南部索倫霍芬地區發現第一根獨立存在的羽毛化石,該根羽毛一直被認為與在1.5億年前侏羅紀時代出現、最具標誌性的古鳥類始祖鳥有密切關係,更被用作始祖鳥的命名。
當年發表的羽毛化石描述中提到,羽毛內有一條頗長的羽根,然而化石的實物卻未見呈現,因而出現了「消失的羽根」謎團,包括羽根是否確實存在受到質疑,亦令科學家更難以確定羽毛來自始祖鳥哪一部位,即使近年引入X射線熒光和紫外線技術,問題仍未解決。
確認非始祖鳥初級覆羽
因應有關情況,文嘉棋(Michael Pittman)連同美國及德國專家,利用他與美國科學發展基金會研究人員Tom Kaye共同研發的「激光誘導熒光成影(LSF)」技術對化石進行分析,成功破解謎團的關鍵。他們利用高强度激光,令在骨頭周圍、肉眼看不到的軟組織「在黑暗中發出熒光」,從而顯示一些利用其他成影技術無法看到的細節,讓羽毛已消失的羽根重現眼前。
在LSF照片中清晰可見的羽毛結構,研究團隊得以將它與始祖鳥和現代鳥類的羽毛作比較。由於該羽毛缺少一個明顯的「S」形中心線,團隊確認這並非始祖鳥的初級覆羽。透過其他類比,團隊進一步排除該羽毛來自始祖鳥其他部位的可能性,而是來自一種未知的帶羽毛恐龍。
有關成果本月初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被視為進一步肯定了LSF激光技術的潛力和科學價值。
研究團隊成員,柏林自然博物館(古爬蟲類和鳥類)館長Daniela Schwarz形容,LSF技術「讓我們解開150年來的謎團,真的很神奇。」而是次發現也顯示了索倫霍芬地區存在未被人知的羽毛恐龍,該處的古生態系統多樣性很可能比以往想像的高。
文嘉棋則表示,他們的工作說明科研創新的可能性,「即使是標誌性和被研究多年的標本,也有可能出現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