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讓年輕觀眾重享電視樂趣 監製方駿釗故弄玄虛高手

2019-03-15
■無綫電視台監製方駿釗■無綫電視台監製方駿釗

訪問TVB監製方駿釗,要請他擺出幾個稍為「威嚴」的姿態拍照,有點難。「我本身不是一個威嚴的人,像我監製的幾部作品一樣,比較講情。」一向以「貼地」的人物作為題材的他,最近的一部作品則是以偵探推理為主的喜劇《福爾摩師奶》,他覺得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突破。「我自己很喜歡看偵探類型的戲劇,雖然成績未必如我熟悉的題材那樣手到拿來。我希望能夠吸引回一些年輕的觀眾,重新享受看電視的樂趣,即使是用其他的途徑去收看。」沒有太刻意的hard sell,也沒有失去的惋惜,方駿釗說着這話,像個四両撥千斤的世外高人。■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攝:彭子文

隨着數部作品的熱播,方駿釗這個品牌式的名字逐漸被香港的電視觀眾記在了「好劇保障」的標籤中,成就感是有的,更多的便是歡欣,「能夠得到電視界的獎項是很難的事情,這與觀眾對電視劇本身的喜愛不可分割。」神情溫和,講話謙虛的方駿釗倒真的沒什麼「監製款」,但是一走進電視城裡的民初街,他便流露出一種回到家似的自然,可以輕鬆地辨認出哪個位置屬於哪一部劇,「大眾會認為監製這個職位屬於前期工作,但其實拍攝的時候我也會參與很多。」

情字打頭

溫馨「貼地」

香港人一定對這個場景一點也不陌生:一家大小或下了班或放了學,圍爐在飯桌旁等阿媽的一聲令下幫手開飯,阿爸紮紮站起端碗拿筷,阿哥旋即按開電視,全家人有說有笑地看起八點檔,討論歐陽震華到底帥不帥,米雪的角色有多好。

流金歲月裡,電視作為家庭中少有的共同娛樂,是這樣溫馨地維繫住幸福的家庭時光。興許舊時光中的憶記總是特別的美,方駿釗是個深諳個中情意深淺的性情中人,「我過往製作的電視劇都是以『情』字為主的,因為我的個性比較偏向感性,創作必須要基於自己的興趣,我連股票都不買,要我做譬如商業題材的創作,我就比較沒有把握。」

盈尺之地的香港,在漫長的幾十年間,大大小小的電視劇題材已然用了個遍,方駿釗要的就是最基本的那些生活小事。他覺得用「貼地」這個詞去形容自己的作品很合適,「看電視的觀眾都是普羅大眾,創作的角色和題材當然需要『貼地』。」

與父母及弟弟在家中度過的「電視時光」,當然也是培養這種感性情懷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方駿釗對家人之間的情感非常有感觸:「父母的愛是最普世的感情,我覺得這是觀眾最深刻與最能產生共情的,譬如《降魔的》裡的親情就很能夠觸動觀眾的情感。我製作的作品大多是從情出發,第一部《幸福摩天輪》和之後的《單戀雙城》都是很簡單的情感,很細小的主題。」

新劇以「猜不到」為賣點

對一個電視監製來說,擁有怎樣的觀眾群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大問題,方駿釗說:「傳統的電視觀眾一定不會是太年輕的族群,我們要留住這個群體的觀眾,所以不能夠輕易嘗試太新鮮的題材。」科技從無到有,新興事物的不斷出現削減了香港人消遣電視節目的興致與時間,尤其是年輕人幾乎都在網絡上觀看節目,方駿釗認為這無法強求,「能夠重回用電視『送飯』的日子比較難,因為這是社會的發展,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福爾摩師奶》是其中一部方駿釗希望用以吸引年輕觀眾,使其重新享受看電視的樂趣的電視劇。這部新劇以「猜不到」為賣點,講香港開埠初期,首位華人爵士夫人祖迪費查因丈夫失勢兼失蹤,落難到品流複雜的油麻地並且接而破案的故事,雖是偵探劇,卻也帶着閤家觀賞的喜味,十分有新意。

「我是一個很會看演員的人」

「很多人看電視都是因為熟悉兩個字,比如熟悉的演員、節奏以及說話的方式等,這是大家骨子中流傳的習慣。」對於新演員的培養,方駿釗覺得為難,「新人需要前輩的帶領,現在的電視圈環境確實沒辦法負荷開一部新的劇,讓新人去任意發揮。」

有接近三十年的電視工作經驗,選演員他有自己的一套,「演員與角色在氣質上的契合是很重要的,這是我在對新演員試鏡的時候比較看重的。」由於自己「比較感性」,他對這一類型的角色很會把控,「如果一個角色很感性,我就會去考驗這個演員是否有能力去培養哭戲的情緒,並不一定真的要他哭出來。」

對於電視劇《降魔的》的選角,方駿釗頗有些自得,「在面試胡鴻鈞的時候,其實我沒有讓他演戲,和他聊天,覺得他的氣質很像石敢當,因為他有些文藝,又有點調皮,很適合這個角色。」他認為這個角色的選擇,「中了」。

近些年內地影視發展蓬勃,電視台也時常引進包括內地在內的不少外來電視劇,這是否導致了香港電視製作的數量銳減呢?方駿釗說:「內地的市場大很多,我們在堅守的就是自己所擁有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