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灣區非陷阱 東風至香港

2019-03-16

譚敬達 中國軟實力會研究員

兩會剛剛閉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粵港澳大灣區也成為備受代表和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粵港澳大灣發展區規劃綱要》對香港的定位舉足輕重,絕非反對派所言的附庸。規劃綱要顯然將香港列為龍頭,香港在四大核心城市名列首位,香港獲得的地位之高也是無出其右,涵蓋5個國際級樞紐、2個中心,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專業服務、科技創新等高增值領域都賦予了重要地位,絕非澳門、廣州、深圳可比。

規劃綱要的舉措正是香港經濟停滯困境的東風。近十來年間,香港維持着以金融、地產和專業服務為核心的經濟形態,固步自封,貧富懸殊。與此同時,世界正在以美國為首的互聯網浪潮而改變,大量如亞馬遜等科創企業崛起。香港即使在全盛時期也沒有催生出偉大的科創企業,TOM集團一度塑造了最大中文門戶網站,最後淪為資金炒作主題,日薄西山,更遑論全球爭霸。而今香港的土地成本之高,更是讓港人怨聲載道,置業都艱難,更不要說創業。

相反,深圳催生出了騰訊,成為了如今港人熟知的股王,廣東省更是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科創產業。香港要形成新的經濟支柱,就需要借助科創產業。幸而香港的高等教育優良,基礎研究能力突出,尚有可恃。國家為此勾畫出粵港澳合作平台,並提倡成立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既借助了香港研究之利,又加強香港科研的動力。廣東省的產業升級需要令香港的研究成果有了立足基礎,化為與天下群雄一決高下的利器。

此外,規劃綱要也針對港人所急提供機會:事業發展和置業。大灣區內的宜居宜遊建設、海洋經濟、加強職業資格互認等,讓香港人獲取更多事業機會,有社會流動的餘地,消解貧富懸殊帶來的民怨和問題。出於國家規劃大灣區的用意和戰略利益,職業資格互認並不必然導致行業規範和標準遷就內地制度,而是磨合出適應國際標準的制度規範。與此同時,廣東省的房價較香港低,只要房屋供應向港人開放,將會疏解港人置業困難的問題。而生活水平在區內的宜居建設下,將會逐步提高到與香港看齊。

總括而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香港經濟停滯困境的東風,解決港人的事業和置業困難。故此,港人不應杯弓蛇影,相反應該認真思量如何捉住大灣區規劃帶來的機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