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養生坊 > 正文

慎防春季風濕 調理有方保健康

2019-03-31

踏入三月尾,春回大地,此季節雖是氣溫升高,實為乍暖還寒,不時有綿綿細雨。春意盎然,萬物復甦,不幸的是春天也喚醒了人們的風濕性病痛,風濕病在春季發生或復發者十分常見,它是一種炎症性以疼痛為主慢性疾病,不僅可影響關節,亦會損害身體多部位,包括皮膚、眼睛、肺、心臟和血管等,風濕病會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波及社會、家庭,為此如何在春季防治風濕性關節痛十分重要。

文、圖︰香港中醫學會、浸會大學中醫學院 涂豐、潘璐

認識風濕性關節痛

在香港市民中,風濕一詞並不陌生,但到底什麼是風濕也許並不清楚。風濕性疾病是以關節痛,畏風寒濕為主症的一組極其常見的臨床症候群。風濕痛屬中醫「痹證」之範疇之內。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提到痹證的成因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風濕性關節痛是關節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閉阻經脈所致的一系列以肢體和關節疼痛、腫脹、僵直、變形,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在現代西方醫學中,風濕病Rheumatic Diseases是指一類疾病的總稱,主要包括自身免疫系統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以及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Rheum源於希臘之詞,意思是「流動」之意,這同中醫的風邪善行數變,走串多關節作痛近似,現代西醫對疾病的中文命名襲用了中醫這個病名,應該也是比較準確。

春天易誘發風濕痛

中醫裡有「伏氣」學說,是指人們感受邪氣後,疾病潛伏在機體內一段時間,當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過時而發病,可由飲食、氣候、體質下降等因素所誘發,伏邪發病時,病情一般較重且多變,有許多的疾病也會在人們身上潛伏,潛伏的時間就被稱為潛伏期,風濕病可以說就是這樣一個潛伏性疾病。

風濕關節炎不是一種突然就會爆發的疾病,疾病因素在人們的身體中隱藏了多年,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就爆發了。《內經》中有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天寒邪傷人,在不經意中,寒氣可以潛伏在人體內,跟人體的氣血津液混合在一起,久鬱生熱,伺機而動。當春天來臨,陽氣升發,這點小寒氣就跟外來的邪氣裡應外合,爆發出來,令關節紅腫熱痛,這是中醫對風濕病機制的觀點。

儘管醫學發展進步迅速,但對風濕疾病的成因並不明瞭,現代醫學研究分析認為這病的基因與環境因素有關,病理過程包括了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影響到骨骼和軟骨,造成關節的發炎與損傷,而導致風濕病痛。基因是遺傳因素,決定了人的體質,此可以認為潛伏了病的條件,在風濕病因環境作用下,而導致了疾病的發生,發作。

冬去春來,人說春風有得意,醫言春季要警惕,春天是風濕病的高發季節,冬季雖冷但較乾燥,春季乍暖還寒,加以雨水變多,故有濕多,風多;濕多,仍有寒,可謂風寒濕夾雜而致,令風濕病痛易於發生和復發,所以春天易感受風濕病痛。

初步判斷風濕病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人類110餘種醫學疑難病中,風濕病佔10%左右,廣義的風濕性疾病有100多種,主要影響脊柱和四肢關節疾病。而內地風濕病的發病率約佔總人數的20%至30%,喪失勞動能力的達千餘萬人。根據美國的國家關節炎和肌肉骨骼及皮膚病研究所報道,風濕性疾病總共影響了4,600多萬美國人,其中包括294,000名兒童。

關節痛表現為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於患者的血液循環差,不通則痛,故有關節生痛;血供不足,肌肉,骨關節組織欠血液營養,而變得老化僵硬,因痛而少運動會導致患者肌肉萎縮,嚴重者會影響內臟功能。痛風、強直性脊椎炎,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骨性關節炎等,在香港風濕性疾病中最為常見。

風濕性疾病的標誌是炎症,以痛為主要症狀,壓痛、紅腫、僵硬(特別是在早晨),除了骨性關節炎,多表現為夜間痛,陰雨天氣發生或加重,要更準確的診斷是要看醫生,化驗及影像學檢查。痛風和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多是男性﹔類風濕性,紅斑狼瘡多是女性﹔骨關節炎多是老年關節退化所致,而肥胖和吸煙是風濕性疾病的風險因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