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薊
保生大帝本名吳_(979-1036),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字華基,為古同安(含廈門島)歷史名人第一人,祖籍泉州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保生大帝,是福建歷史悠久的民間信仰。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李光地在《吳真人祠記》中說:「吳真人者,石門人也,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
今年是吳_誕辰1040周年,仲春的一天上午,陽光燦爛,春風和煦,我們一家前往同安白礁,春遊敬謁,一舉兩得。吳_醫術高明,著有《吳_本草》一書,曾任宋代首席御醫,後懸壺濟世,因其醫德高尚,深受人們敬仰,被民間尊為「神醫」,稱為「吳真人」,鄉民建廟奉祀尊為醫神。自南宋以來,吳_受歷朝十多次褒封,明永樂十七年,賜封的規格最高:「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吳_與媽祖(林默)一樣,原本都是北宋的普通百姓,都是真人、凡人,因他們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林默死於救助海難,吳_死於採藥滑落山谷,受其恩惠者無數,去世後百姓搭草寮、建小廟奉祀他們。加之口口相傳,代代延續,便聞名遐邇,且日漸神化起來。他們的生命之花凋零之後,老百姓不願意說他們「死了」,而是說他們成仙了。吳_的「真人」名號,便也由此而來。
供奉「真人」吳_的青礁慈濟祖宮,又稱「東宮」,是世界各地保生大帝廟的祖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青礁慈濟祖宮景區總面積約1.58平方公里,景區內,宮殿群巍然屹立,錯落有致、氣勢軒昂,林木b蘢、層巒疊翠。景區每年4月18日舉辦的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以此為契機,逐步將景區建設成為民間信仰朝拜聖地、閩南民俗文化展示窗口、中醫藥教育園區、旅遊休閒勝地和兩岸民間交流載體。
端莊凝重、氣勢宏偉的青礁慈濟祖宮景區主山門,為歇山式五開間、高16米、寬33米,享有「八閩第一山門」的美譽。山門中間石柱上,刻茪@副醒目對聯:「萬千氣象攬勝訪先蹤,百十台階登山參聖哲」,橫批「澤惠閩台」。穿過主山門,但見一尊約兩米多高的青石上,刻有福建省原省長胡平所題的「普世濟民,恩澤慈愛」八個金色大字。其右側不遠,有一口相傳為吳真人親鑿的「丹井」,直徑約1米,深約3米。今井圍似倒放的漏底石臼,井口圍以鐵網。我把臉貼緊鐵網往裡看,水淺而清,可見沉積井底的泥沙,以及遊人丟進的硬幣。繼續往右行走幾步,為紀念吳_而建的「龍湫庵」便展現在眼前。這是一座20多年前由台灣屏東縣萬壽宮主任吳傳輝先生捐資重建的三簷單層建築,體量不大,氣勢不小,大門左右刻茪@副對聯:「慈懷盛德萬民共仰,濟世利人兩岸同欽。」但見,香客進進出出,說說笑笑,我等了好一會兒,也沒拍到「無干擾」照片。
高聳入雲的保生大帝雕像,屹立在海拔148米的岐山東鳴嶺峰頂,人們在山麓便可看到,但是若隱若現、亦真亦幻。登上了山頂,近距離仰視,才識得他的「真面目」--保生大帝雕像,由著名雕塑設計師、廈門大學教授李維祀先生設計,於2007年4月第二屆保生慈濟文化節前落成。雕像總高為19.8米,其中主像為18米。雕像由近三百塊泉州白花崗岩砌成,共用石材三百多立方米、鋼筋數十噸、混凝土250餘立方。我站在石板鋪就、面積約1,800平米的平場上,從不同角度觀察,但見保生大帝頭戴道冠、身披道服,兩眼平視,長鬚斜飄,左手扶荈K於胯部的葫蘆,右手托虒g卷置於胸前,一副氣定神閒、深沉灑脫的神態。
謁保生大帝,要登健康步道。健康步道,也叫中醫長廊,是景區的中軸線,是一條又高又陡,寬約10米,用通透式護欄隔成三條平行的步道,以噴泉廣場為起點,從下到上,距離400餘米,台階980級,每級近20厘米。一段台階,一個平台,中間設有花壇,每個平台兩側,分別立茪@尊古代名醫的青石雕像。半山一座名為「澄心」的六角亭,亭柱上有一伍澤旭先生撰書的對聯:「水澈丹玄地靈成盛蹤;泉澄道悟心正即真人。」健康步道,自下而上攀登,若是一鼓作氣、馬不停蹄,即便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也要喘幾口粗氣、出些許熱汗的。加之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攀登這樣的步道,的確有利於身體健康。我一向喜歡登高。於是,一邊登,一邊想:「健康步道」為什麼又叫「中醫長廊」呢?
得出的結論是,中醫長廊,名副其實。我在攀登過程中觀察發現,自下而上,由近至遠,按照時間順序,從十九世紀開始,一直推延到西元前,跨越2,000多年歷史時空,把三十多位名垂青史的著名中醫,按照1:1的比例,用青石雕刻,並在基座刻上姓名及生平簡介。我注意到,年代最近的兩位分別是:清代醫學家吳尚先(1806-1886),醫學家、解剖學家王清任(1768-1831);年代最遠的兩位分別是:創造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約西元前407-前310年);西漢著名醫學家、著有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醫案--《診籍》的淳于意(約前215年-約前140年)。我對醫學發展、醫學歷史、歷代名醫等,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古代名醫,有點「熟悉」的有--華佗、張仲景、孫思邈、劉完素、宋慈、李時珍等,更多是完全「陌生」的。他們一個個都神態自若地站在青石基座上,溫文爾雅,造像逼真,目光中閃耀荋撮z的光芒!
他們當中有:鑒真(688-764),俗姓淳于,唐代佛學大師,通曉醫學,精通本草,將中國中藥鑒別、炮製、配方收藏、應用等技術帶至日本,並傳授醫學,熱忱為患者治病,被稱為漢方醫藥始祖、日本之神農;宇陀寧瑪.元丹貢布(708-833),曾先後三次求學天竺,返回吐蕃後,行醫授徒,成績卓著,並以早期吐蕃醫學為基礎,吸收漢地、天竺及各方的醫學,撰成醫學巨著《四部醫典》,被藏族人民尊稱為「醫聖」和「藥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及醫學家,對醫學頗有研究,治病用藥,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王肯堂(約1552-1638),江蘇金壇人,明代醫學家,所著《證治準繩》與李時珍《本草綱目》同為明代醫藥兩大名作;葉天士(1667-1746),江蘇吳縣人,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著有《溫熱論》,認為瘟病是「濕邪上受,內入於肺」,是瘟病學奠基人之一;等等。
在返回途中,回味荋滌洃s門的另一副對聯:「古蹟與園林兼而有之,參香複攬勝不亦樂乎」,頓覺遊覽青礁慈濟祖宮景區,不虛此行,不無收穫,既拜謁了保生大帝,又拜會了千年名醫,大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不說,從中還得到一點人生啟迪:人活一世,唯有在某個方面有特別造詣,在某個領域有特殊貢獻,後人才可能懷想他,歷史才可能記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