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聖人公媽與大聖廟

2019-05-04

■ 葉 輝

話說牛頭角聖人公媽廟供奉的雖為一堆白骨,但卻滿載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群新移民開天闢地的滄桑史,就在1951年左右,大群惠海陸籍的難民來港,他們在筲箕灣與柴灣之間的荒山搭木屋棲身,在開山建屋時,發現地下埋有很多骸骨,恍如亂葬崗,有人向附近的地盤取一些英泥紙袋,再移去山坡高處安葬。

事後不少居民常患病,他們都認為乃觸犯陰靈的結果,為此就籌集資金,為堆堆骸骨建造新墓塚,上面豎了一塊「聖人公媽靈位」木牌,並立下規矩,居民每年都要定期拜祭,並請法師誦經,以安撫亡魂;後來由於港府在此地削山興建公屋,「聖人公媽靈位」須遷走,一些早年入住牛頭角下h的村民,就建造一個鐵皮神壇,將神位移至牛頭角五座天台安放,自此聖人公媽就落籍牛頭角,更成為附近街坊的守護神靈;及至2000年,牛頭角下h重建,神壇便改放到十三座牛頭角區工商聯誼會外的空地,供人膜拜。

聖人公媽廟外形似一個大鐵櫃,內有神位,前面擺三香爐,供奉天地父母、觀音大士與聖人公媽;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遊神,日子雖固定,但出行時間卻年年不一樣,須向聖人公媽問杯始決定,眾人稱之為「問阿公」;曾試過多次,問杯結果為早上九時出發,當日一早狂風暴雨,直到八時四十五分是天昏地暗,出奇地一到九時,雨勢減弱,及至隊伍出發,天色會突轉晴,遊行約一小時後,當回到醮場,大雨即傾盆而下,令人驚嘆。

本港至少有四間大聖廟,在香港仔石排灣、柴灣、葵涌石籬白雲洞和秀茂坪,當中以秀茂坪那間至為著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大批新移民從內地來港,港府將他們安置於秀茂坪徙置大廈,當中多為鶴佬人及潮州人,因不諳廣東話,難以融入社區,社團為團結鄉里,遂在附近興建特色廟宇,讓他們供奉家鄉的神明,其中大聖廟在1968年建成,其後附近更有條村命名為大聖村。

據大聖佛堂的史蹟資料,1960年齊天大聖顯靈,初時藏身香港仔,後在筲箕灣一間小廟,1968年在秀茂坪一對姓余的老夫婦家中,其後在秀茂坪第三十七座四樓三十七室安設大聖佛龕,同年區內大聖廟落成;當年安居在安達臣山的秀茂坪道山邊;廟址在1960年代初由鍾淦覓得,他乃倡建廟宇的善信,在2005年過身;當年他自稱大聖佛祖常降身,建廟之後,擬定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為猴王誕;猴王降乩及上身之後,「乩童」以滾油洗面、赤足走火炭、口含燒炭、上刀梯等等,甚至割舌頭的血蘸在靈符,善信強調此為神明消災解難、保佑平安。

雞寮(今翠屏村)建有地藏王古廟,在1962年時,此廟僅為山坡上的一間小鐵皮屋,但到了今天,此一廟宇已成為一間建有小戲台,終日俱有善信誦念《地藏經》的廟宇;此外,在牛頭角佐敦谷建有福德伯公廟,此廟最初的小神龕仍保留在神廟背後,兩者相比較,就可知道此廟四十年來變化巨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