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鄰
薰風六月暖猶涼
黑水千秋繞堞牆
莫話老城多故事
只須閒日到紅場
蒼松孑孓蔭陵墓
遊客熙熙出教堂
一片清歌郊外起
世人不復論興亡
走了半生,終於來到莫斯科。六月的莫斯科,不冷不熱,乾爽的空氣中略帶濕潤,薰風微涼,敞亮而親切。這次來莫斯科,是參加國家外專局的一個赴俄羅斯培訓項目。為期兩個禮拜,除了往返路途,在莫斯科停留八天,聖彼得堡三天。莫斯科的活動安排得很豐富,有課堂培訓、公務走訪、文化考察,還有社團交流。沿途所思所想,雖然龐雜,但隱約覺得有條線索貫穿始終。
我把莫斯科當作精神的故鄉。由於大學讀的是中共黨史專業,念研究生又修國際共運史,對蘇聯的一切並不陌生。莫斯科,這是第一次來,卻彷彿故地重遊。
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腹地,始建於1147年。整個城市沿莫斯科河展開,城名因河名而來。莫斯科河及其支流形成平原水系,河道蜿蜒曲折,兩岸古蹟密佈,錯落有致。「莫斯科」的含義說法不一,有說是芬蘭-烏戈爾語「黑暗」的意思,有說是科米語「牛河」的意思,有說是莫爾多維亞語「熊河」的意思。掩映在成片綠樹叢中的莫斯科,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莫斯科。我的莫斯科印象,是前蘇聯時代烙下的。撇開政治文化、經濟體制之類宏觀意象,最清晰的烙印,來自於一句話、一部影片和一首歌。
一句話是「背後就是莫斯科」。這是戰爭史詩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一位蘇軍指揮員與德軍坦克同歸於盡前喊出的豪邁遺言:「俄羅斯雖大,已經無處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從中,透出一股強大的信念力量和英雄主義氣概。
一部影片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講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三個外地女孩在莫斯科打拚的故事,生動展示了年輕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一首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這是一首愛情歌曲,創作於1956年,又稱《莫斯科之夜》。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奪得金獎。同年被譯成中文,旋即成為中國家喻戶曉、久唱不衰的歌曲。
一句話、一部影片和一首歌,共同鑄成了我心中的莫斯科城市性格。這句話,使莫斯科成為信念之城,信念之城是用來守護的;這部影片,使莫斯科成為奮鬥之城,奮鬥之城是用來堅強的;這首歌,使莫斯科成為浪漫之城,浪漫之城是用來遐想的。不管是莫斯科大公國,還是沙皇俄國,不管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還是俄羅斯聯邦,歷盡滄海桑田,任憑風雲變幻,莫斯科始終是莫斯科。
蘇聯解體已近三十年,莫斯科仍透出濃濃的蘇聯氣質。超級大國的氣韻猶存,大廣場,大街道,大樓房,處處顯出磅礡之氣。在逼仄的香港待久了,對這種高天闊地的大氣,有一種本能的迷戀。原以為北京很大了,沒想到,莫斯科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