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香港書展 我們的獨家記憶

2019-07-17

「書影迷城.書展30」(之四)

人們愛把香港稱作「文化沙漠」,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城市,每年夏天,大家頂蚍鰨鶼擗J會展逛書展。香港書展屹立近30年,並發展到每年超過100萬的入場人數,其存在本身已經能夠說明很多問題。這書展給人的感覺呢,不是寧靜致遠的閱讀時光,不是想像中文藝兮兮的閒庭信步,而是嘈雜的、熱辣的、接地氣的,旺丁又旺財。這與清雅書齋相去甚遠的煙火氣,讓人又愛又恨,卻嚴絲合縫地熨帖茬o座成熟商業城市滾熱的皮膚--香港書展,就是不一樣的。

2019年,香港書展將邁入第30屆,我們想帶讀者回望書展的足跡,裡面有活動背後純熟專業的管理調控,有出版人走過黃金年代的壯志與期盼,有名作家在香江留下的身影,也有普通人和書展間說不盡的故事。

每年7月開幕的香港書展,是屬於香港人的「夏日限定」。入場人數100萬的抽象數字背後,是每一個鮮活個體的「獨家記憶」。「書展30」,有屬於我們的故事。 ■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儀雯、張美婷

李雅馨:文字的力量代代相傳

現任小學教師的李雅馨(Eleanor),在學校主要任教普通話和中文科,不難想像從小就書不離手,因此暑假生活也離不開香港書展。她記得中學的時候,會先在暑假之前攢下零用錢,相約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到書展選購心儀書籍。Eleanor最喜歡購買文學經典和巨著,而在書展購買這一類書籍會比平時有更多折扣。「對於當時精打細算的『學生哥』而言,還是內地出版的書比較吸引我。因為以前較多內地的書商參展,所以我能用很相宜的價錢買到很多經典著作,感覺特別滿足。」除了血拚書籍以外,Eleanor還很喜歡關注書展中舉辦的講座,要是有自己感興趣的作家、學者出現,就會選擇在同一天到書展去「大掃貨」,同時期待與自己喜歡的作家相見。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Eleanor喜愛兒童文學大作家阿濃,甚至可說是看茈L的書長大,只要他有新書推出,她都會接蚆妎R。在Eleanor十六歲那一年終於等到阿濃的親筆簽名會,跟別的書迷無異,她懷蚇鳥蘆漱葑’b會展的地下大堂簽名區排隊,見面的時候,還鼓起勇氣問阿濃拿了電郵地址。「我記得當時流行用電郵,我還問他我們以後可不可以用電郵聊天,他竟然說可以,我為此興奮了很久。」Eleanor從那天開始就一直跟阿濃在電郵裡面互相分享對生活、閱讀、學習的感受和體會,兩三年的時間裡從無間斷。

直到Eleanor十八歲生日的時候,阿濃還從加拿大給她寄了一張生日卡。「阿濃說十八歲是一個大生日,要隆重其事。他給我寫了一些勉勵的話,當然也少不了給我送上生日的祝福。」電郵、心意卡、一字一句;一個作家、一個讀者,越洋交流、彼此問候。這種貌似遙遠,卻親近的距離,即使時間久遠,仍讓Eleanor感懷至深。「一個作家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她帶茬o份感動在大學時選擇修讀中國語言及文學,畢業以後當上了一名教師,一直希望將文字的力量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Eleanor也是四歲孩子陳敏賢的母親,人生再次踏入新的階段,現在的她每年帶茷臚l逛書展。作為媽媽,她坦言少了時間再去作家簽名會或者慢慢細閱自己喜歡的書籍,卻開始「轉戰」兒童天地。「我一般都是給他買科普類書籍或者繪本,要是才上幼稚園就買補充練習,也太可憐了吧,哈哈。」視書如寶的Eleanor深深明白書籍從小給她心靈帶來的慰藉,所以她也很希望敏賢能夠從小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放手讓他在課外時間按自己的喜好去閱讀,拓展更廣闊的視野。

「在文學的世界我懂了很多人生哲理,我覺得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或許會少了一些內在的修養,對人生的看法會比較現實或者狹隘。」Eleanor覺得即使香港有很多書店,網上購買書籍也越來越容易,但是香港書展卻是一個讓市民更關注閱讀,從而推動閱讀的途徑,盼書籍能夠給這個城市的人帶來更多心靈的空間,更多包容,更多想像不到的可能性。

陳敏儀:與書展一起長大

香港書展踏入第30屆,小學圖書館主任陳敏儀老師沒有錯過任何一屆。她還清楚記得1990年第一屆香港書展,只開放四天,卻已經吸引20萬人入場,打破了她對「香港是文化沙漠」的看法。快30年的時光裡,陳老師跟香港書展一起「長大」,自己的身份也不斷轉變,書迷、老師、母親......以每一個不同身份逛書展,都留下不少珍貴回憶。

除了是金庸的書迷以外,陳老師還很喜歡阿蟲的作品。有一年她特意到書展找阿蟲簽名,鼓起勇氣告訴這位喜愛的作者,他書中充滿禪味的信息讓她很有共鳴。「我記得阿蟲只是笑虒穨睇﹛G『我都係搵兩餐隉C』」她不禁會心一笑,「這件事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我還是覺得很感動。這個經驗告訴我真的要引入一些作家給現在的學生,因為被學生欣賞的作家只需要一兩句話,都能夠影響他們一生。」想起阿蟲去世那一年,陳老師到現在仍感到很難過。

出來工作以後,陳老師由一個英文教師變成了小學圖書館主任,學校圖書館的大小事務,從設計圖書館、買書架、買桌椅、買電腦,到試用館內的軟件等,她都事必躬親。書籍成了陳老師跟小朋友溝通的好橋樑,陳老師從書迷搖身一變,以老師的身份每年帶茪@班學生給學校圖書館挑選書籍。她在書展的「買書策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要按小朋友的興趣去選購,另外就是買一些跟他們學科掛u的書籍。挑選到有趣的書籍收入圖書館後,會策劃不同主題活動,吸引學生閱讀。

近年,陳老師任職的學校參與了由不同機構合辦的寫作和閱讀活動「我們一起悅讀的日子」,除了參與的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新書發佈會外,機構還會提供交通安排把學生帶到書展會場,並派發150元的書券給學生們在書展購書。「我們的學校比較多基層學生,很多學生的父母都要為生計奔忙,未必有時間或者有能力帶他們到書展去。」陳老師很欣賞這個計劃的理念,因為計劃要求學生必須購買圖書,這一方面能夠真正推動閱讀,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在課本以外,吸收更多知識。

1997年,香港書展設立「兒童天地」專區,陳老師以「百花齊放」來形容當時給孩子的活動。作為一名母親,陳老師也喜歡帶自己孩子逛書展。她記得當時兒童天地裡面有一個大舞台,放了很多抱枕,大會會邀請很多專家和作家開設講座,教家長怎樣陪伴小朋友閱讀。「那一年是一個比較新、也比較好的轉變。看見小朋友專注地看書,感覺很好、很動人。」陳老師說,「帶女兒和兒子去書展也是一件賞心樂事,他們每次到書展都會超開心,我們三個人會一起站茪@個小時,我選書,他們就慢慢看書。」。

每年書展,不乏帶茪p孩大量購買補充練習的家長,陳老師卻有些憂慮。「我明白書展除了推動閱讀,也是一個做生意的地方,但我很怕書展會變質。」她希望家長在暑假給小孩加強校內課程之餘,亦不忘讓他們感受閱讀的喜悅。

Karen:我在書展「打工」的日子

Karen 14歲的時候第一次跟幾個同學一起抱荋篥鷎x的心情去逛書展,沒有想到後來大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會在香港書展做暑期工。「當時我學的是教育專業,所以找兼職的時候主要是跟教育有關的,補貼生活。」Karen憶述當時打工的那家公司是一所教育機構,但同時也有售賣教育軟件,主要以英文為主,她在書展就幫忙銷售那一部分,給客人介紹產品的內容。

開始暑期工的日子,Karen拿茩工證自由出入書展,每天需要提前進場準備工作,幸好搬運書籍有其他同事的幫忙,她只需要熟悉產品的功能與基本的銷售技巧。她憶述當時的電腦軟件相對便宜,100元就有3到4隻,但是由於書展還是以賣書為主,所以Karen記得賣出去的軟件不多,但卻很享受跟客人聊天的過程。「對我來說也是一些難忘的經驗,始終從事教育的環境很狹窄,很多時候都留在學校裡面,做暑期工就可以透過和不同人的交流認識一下不同的東西。」相隔十多年的時間,雖然書展只有短短幾天 ,Karen卻跟當時一起做暑期工的同事還保持聯繫,收穫友誼對於她來說也是書展帶來的一份驚喜。

除了書展以外,Karen也在香港不同的展覽裡面做過兼職,比如說在婚紗展做銷售、在珠寶展做登記等,這些展覽薪酬會相對比較高,但是在書展接觸的人就會比較多,尤其是學生。「書展讓我見得比較廣,因為在婚紗展裡面大多是準備結婚的,珠寶展就都是買家賣家多。」Karen覺得書展畢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男女老少無論喜歡與否,總有去書展的經驗。「讀書的中學生、追星的、找??模拍照的人、父母親帶茪p朋友進場的、老人家等等都會進去看看有沒有適合的書,書展更像是屬於全香港人的一個展覽。」

黃曉恩:尋找英文書

黃曉恩(Grace)小時候發現自己愛上閱讀,是從媽媽介紹她去看《納尼亞傳奇》(中文版翻譯)開始。她一看就停不下來,看完了一整個系列。「所以,我的閱讀世界其實是由中文書開始的。」Grace憶述。說茪@口流利英文的Grace,後來閱讀的疆界從中文擴展到英文,很大程度跟她小學時隨父母到美國生活了幾年有關。「我很慶幸自己很早就知道自己對英文的熱愛。」後來Grace再次回到香港,先在一所本地大學學習英國語言及文學,之後再到英國讀碩士,現在任職英文編輯。

2012年Grace第一次跟朋友來到香港書展,當時還未結業的「葉壹堂」(Page One)成了她在書展中必去之地。「進場之前有看過場刊裡面的書店,英文書店的確比較少。」她也去逛香港本地比較大型的書商的展區,發現售賣的大多是英文經典書籍,例如Charles Dickens的系列小說,或者如Penguin Books等大型出版社的出版物,又或是當時的一些暢銷書;卻比較少看見現代小說或者詩集。Grace記得那一次她買了莎士比亞系列作品,因為她發現在書展買合集有很大的折扣,也同時買了一本勵志書和小說。「我明白在香港看中文書的人始終多於看英文書的人,所以很自然市場目標都會以中文讀者為主。」

大學畢業以後Grace繼續到英國愛丁堡攻讀創意寫作的碩士學位,也有機會參觀愛丁堡的國際書展,坐落在市中心的戶外書展,即使展區沒有香港書展大,但她感覺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買的書,而且書的種類比香港要多。「英國的書展都是以活動為基礎。我記得書展前就會公佈活動清單,有簽名會、與作家見面和公開講座等。」Grace記得很多時候登入網站不到三秒鐘,票就已經售罄,對於當地人的踴躍參與感到amazing。「那種感覺很不一樣,也許跟地方和環境有關係。操作、市場推廣、策略都做得很好,因為英國的書展都以人為本,當大眾想去看的時候,自己都可以發掘得到各種樂趣。」Grace又補充,「可能是因為我去香港書展那幾年比較不幸,正值??模流行的時期,所以相對外國的書展,香港的書展欠缺了一些氣息。」

讓Grace印象最深刻的,還有在愛丁堡書展開始之前,她喜歡的一個詩人David Mitchell跟一個音樂家合作,演繹出一首首詩歌。「我覺得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有所發展,作家或者詩人聯合本地藝術家去進行一些合作,從中提高和培養人們對閱讀的興趣。」現時回到香港生活的Grace,雖然覺得網上購書會比較方便,免運費,也有更多選擇,但她仍然希望香港書展能隨荇犮N變遷不斷改善和進步。最初的一本書改變了她的生活,她相信其他人也能在書中找到自己。

杜先生:書展的「頭號粉絲」

若你有留意每年香港書展的新聞,相信你對杜先生絕對不陌生,杜先生是書展的常客,用頭號粉絲來形容他絕不過分,他連續7年排頭位「漂移」進書展,目的就是能購買到心儀作家的限量版簽名小說。

杜先生說,要成為書展的頭位絕不容易,琱蓱M耐性可謂缺一不可。他在每年書展開幕的前一天已到達現場,「我多數都是在書展開幕前的一天乘坐尾班車出發。」水和食物是他通宵排隊必備的東西,除此以外,還要有一些小食助他解悶。踏入早上10時正,書展開鑼之際,隨荌O者們相機快門及閃光燈的高速閃耀,已排隊接近十小時的杜先生衝入書展,即刻便往「青馬文化」攤位購買林詠琛的書。他到書展主要購買小說居多,更笑言在書展消費一兩千元是基本的事,遇上較多喜愛的書籍時甚至會消費三四千元。

「每年到書展我都會買林詠琛的書,一樣的書我還會買兩本,一本簽名版要來收藏的;另一本要來看的。」他在中學時期便喜愛上閱讀林詠琛的書,「想當年我是被她的《空之鏡》的封面吸引了而買,跟荋N一路追看她的作品。」也許很多人會很好奇,會每年都在書展排頭位,想必一定是一名很愛閱讀的人,記者固然也有此好奇,問及杜先生時,他卻笑稱自己只是個「偽文青」,並說:「若在一年裡只是看幾本書都叫有『閱讀的習慣』的話,那真是太失禮啦!」

最令杜先生印象深刻的書展經歷,是曾在通宵排隊時遇上驚險事件,「我通宵排隊時當然是會有時候坐下,有時候站起來伸展一下,誰知道有一次我想扶蚥K馬起身時,一道雷打在我旁邊,嚇死我了!」即使如此,杜先生也未有放棄每年通宵排隊,在去年臨近書展開鑼時,剛好碰上颱風襲港,杜先生笑說:「自遇上『雷打事件』後,颱風又有什麼好怕!」

去年書展,通宵排隊的除了有杜先生外,還有周秀娜的「鐵粉」鄭先生,杜先生指二人因通宵在書展排隊而結識,並交換了聯絡方式,在書展過後更不時相約吃飯見面,一直保持聯絡,成為了朋友,相信這份友誼也算是通宵排隊的額外收穫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