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專題 > 正文

摩星嶺白屋遺址的六個歷史階段

2019-08-21
■校方保留大部分標誌性的「白牆」。 資料圖片■校方保留大部分標誌性的「白牆」。 資料圖片

在擴建及活化校舍的過程中,有關團隊對於「白屋」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包括訪問研究香港歷史的專家及曾被扣押在此的相關人士等,並梳理出摩星嶺歷史遺址所經歷的6個階段。

1900年代至1941年:銀禧炮台

為20世紀初英軍操炮之地,銀禧炮台設有三門6英寸大炮,與位處山上的摩星嶺炮台口徑9.2英寸大炮互相補足。

1949年至1950年:摩星嶺棚寮

戰後有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逃到香港,包括國民黨士兵及家屬,當年由東華三院為難民提供支援。到了後期,難民數量越來越多,部分遷至附近的摩星嶺一帶,暫居於自行建造的臨時棚寮內。

1951年至1961年:皇家工兵團

皇家工兵在此設立軍官食堂及獨身工兵的宿舍。他們的任務主要為協助建設香港的道路及房屋。此外,工兵其中一項主要職責為繪製地圖。

1950年代至2000年:寮屋與平房

由二戰結束至1960年間,香港人口激增至300萬,當時房屋短缺,衍生了大量寮屋區,摩星嶺為其中一處寮屋區的集中地。1950年,摩星嶺的大量寮屋被清拆,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在此建造了約295間平房,直至2000年後清拆。

1961年至1990年代:皇家香港警察

1961年,香港警察把此處用作域多利扣押中心,培訓警察和扣押犯人。1961至1990年間,曾有數百人曾被羈留在此。

2013年起:芝加哥大學

政府批地予芝加哥大學興建校舍,花5年時間擴建及活化,上年底正式啟用,命名為香港賽馬會芝加哥大學教育綜合大樓--芝加哥大學袁天凡、慧敏校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