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倫 香港國際數據保障學會創會會長
最近有消息指沙田第一城的管理公司擬推出保安智能系統取代原本的管理模式,包括引入「人面識別電視監察系統」、「門禁系統」及「訪客QR code系統」,藉此解決保安人手不足及提升大廈的保安系統服務質素。有住戶因此關注涉及個人私隱問題,據聞一度最多有約300人聚集及包圍社區會堂表達意見。
早前亦有市民對政府試行智慧燈柱表示關注。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解釋,智慧燈柱乃2017年提出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計劃之一,旨在配合5G發展,計劃推出前已經諮詢立法會事務委員會和區議會,細節已反覆討論,亦一直有與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溝通。該批燈柱將用作監察交通、空氣質素、天氣狀況及非法傾倒廢物等各種情況,燈柱亦會用作5G通訊基站,為日後的網絡升級做好準備。
然而仍有市民質疑燈柱設有全景攝影機,可記錄周圍環境及行人動向,擔心會被用作監控及出現侵犯個人私隱的問題。政府後來也快速回應,暫緩使用燈柱的部分功能,如監察非法傾倒廢物黑點、收集車牌號碼用以統計車流量等。
現時在公眾地方、商住大廈的公共範圍,使用閉路電視作保安用途(例如監視盜竊、高空擲物等)非常普遍。很多機構(例如銀行、百貨公司等)也一直有使用閉路電視作監控保安等用途。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有就如何負責任地使用閉路電視作出指引,建議資料使用者(包括機構和個人)在使用閉路電視前應進行私隱影響評估,以確定安裝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的需要性及適當性。並必須遵從《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中保障資料原則的各項規定,包括須以合法和公平的方式收集個人資料,而收集的資料是有實際需要而不超乎適度;確保持有的個人資料準確無誤及資料的保留時間不應超過實際所需;確保個人資料不會未經授權或意外地被查閱、處理、刪除、喪失或使用;須公開其處理個人資料的政策和行事方式,包括持有個人資料的類別和用途。
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數碼科技等急速發展,很多國家及地方積極向智慧城市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直被詬病在科技發展及應用方面落後於歐美、內地及鄰近的新加坡、韓國。香港不能故步自封,必須急起直追,在科技及數據應用與規管之間取得平衡,只要規管得宜、防止濫用,充分利用科技,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及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