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故鄉的「家風樓」

2019-09-24
■馬來西亞胡祿銘博士家族回永盛樓尋根。作者提供■馬來西亞胡祿銘博士家族回永盛樓尋根。作者提供

胡賽標

北風飄忽,蟬聲如琴,秋意漸深。一天,讀到香港作家胡炎賢流涕寫下的《曰皆兄百日祭》:「曰皆兄,你愛鄉好善,就以永定僑胞來說,三百年來,除了子春叔在家鄉做了不少公益外,誰還能比得上你呢?......」我忽然憶起故鄉的「家風樓」--永盛樓。

永盛樓,是一座外表普通簡樸的土樓,方形二層,三面水圳瀠繞,一面小溪潺湲,門前是幾溜稻田,一棵楓樹的蔭影落映在腳下的伯公壇上,顯得寂寞而冷清......

這些年,陸續有遷居馬來西亞的永盛樓後裔,回到永盛樓尋根,看到它斑駁的黃牆,粗礪的黑瓦,暗淡的窗欞,滄桑的石門,褪色的如意結飾,心裡一定思緒萬千,或許只有那金黃的樓名「永盛樓」以及門聯,能讓他們憶起先祖嘴裡唸叨千遍的祖居祖地。

進入樓門,一切彷彿還是清朝乾隆年間胡從軒建樓時的模樣,幾百年的時光似乎仍在淡淡的陽光中徘徊。三堂兩落式結構,廳堂廂房,共36間,逼仄而狹小。只有天井聳立的中廳,簷角翹起,中門上書寫的藍色大字「大夫第」,以及後廳堂懸掛的清代知縣吳梁贈匾「松柏堂」,令悠遠的歷史拉回到這座古老質樸的土樓裡......

有誰知道,上世紀二十年代,這座普普通通的土樓,突然一下湧現了四位「錫礦大王」、百萬富翁胡重益、胡曰皆等,還有一位民國中央參政員、周恩來總理的好友胡桃皆。

永盛樓不是精緻華麗的土樓,它的最大價值卻是綿延不絕的家風。馬來西亞怡保錫礦大王胡曰皆家族的故事,讓人們看見了優秀家風的代代相傳、流轉幾百年的美麗光環......

胡曰皆生於馬來西亞,一歲返回家鄉中川村,八歲喪父,十八歲再渡南洋,追隨堂叔胡重益學習礦業,成為著名的錫礦大王、慈善家。1944年11月10日正午,堂叔胡重益病重回光,子侄環侍在側,他舉目而視,徐徐而言:「我們是鄉賢公的後代,一言一行當遵上祖遺訓,立身模範成好人,成好人則有好報,方能保持家風不墜。」言罷,陷入昏迷。三天後,訣別而去。

「成好人則有好報」,胡曰皆沉吟頷首,默唸數遍,潸然淚下......中川古村落,地處閩粵邊境,四周峰巒聳峙,一溪瀠回。這個人口不斷遷徙中的僑村,是胡曰皆生命中的精神家園。胡曰皆的上祖鄉賢公,原名胡貞一,是清代康熙年間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學司訓(教育局長),善行纍纍:為人贖子,贈金成婚,修橋造船,施粥賑濟,三旌孝子......去世後,入祠永定縣城「鄉賢祠」,事載《汀州府志》、《福建通志》。

胡曰皆不會忘記,他幼年就讀的廣文小學,就是鄉賢公用儒租谷創辦的義學。鄉賢公孝友性真,年耆力衰猶日持書卷閱讀不輟。鄉賢公教育子孫說:「人心相差不遠,如暴徒欺辱我,不要與他計較,他自會羞愧。」他用此法來消弭仇怨,以德報怨。他左脅有傷痕,兒子詢問緣由,他一言不語,擔心兒孫耿耿於懷,亦期待傷人者能良心發現,自我悔悟。

在胡曰皆的生命歷程中,祖父、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溫暖的陽光,照亮了他的靈魂。他的祖父胡經魁的三哥被太平軍綁架失蹤,胡經魁念茪T嫂無嗣,將胡曰皆的父親過繼三嫂。

父親胡根益,先是檳城裁縫,後為錫米商,曠達重義,憐貧惜弱,臨終叮囑胡曰皆兄弟,說:「人世若浮雲,變化不可測......」胡曰皆腦海不斷閃現父親的往事,胡根益旅居馬來亞時,先後與大溪人游源盛、大水坑人黃壽結為義兄弟,相助相愛。他倆先後返國,胡根益還頻頻寄錢相助,通信致候。母親去世前幾天,叮囑胡曰皆說:「我與你父是窮苦家庭出身,深知窮家苦家艱難,今只希望你們不要忘記貧窮親友,年朝五節尤要接濟......」母親彌留之際,還囑咐胡曰皆捐建中川小學圖書館。

胡曰皆永難忘懷幼年一幕:一天,洪水暴漲,上游漂來的松木橫撞,啪啦一聲,柱斷橋落,永濟橋上的一位婦女,應聲跌入溪中,杳然無蹤......其兒子沿溪奔跑尋找,哭聲淒寒。童年的胡曰皆暗想:將來如有能力,一定要為民建橋。時光流轉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果然先後建成中川湯子閣大橋、男女湯池、下洋大橋,接茪S建起中川衛生院、實行免費治療,中川小學圖書館,重修天后宮,下洋華僑醫院......成為當年對家鄉公益事業貢獻第一人。

胡曰皆的引路人是m叻僑領胡重益。胡曰皆追隨他身邊幾十年,聆聽教誨,如沐春風。胡重益待人寬和,故在他錫礦裡謀生者,煙灶數百家,蒙恩之人難計其數,被馬來亞政府封為「太平局紳」。別人的經濟糾紛找他調解,他經常不惜用自己的金錢,暗中補貼他人,排解紛爭。他迎養古稀之年的二嫂到馬來亞,敬禮有加,奉之若母......點點滴滴,如粒粒種子,播撒在胡曰皆的心田。

堂兄胡桃皆對胡曰皆亦影響深遠:有一次,周恩來要發電報,因受到某電台嚴重干擾無法發報,他特地將重慶永安堂電台借給周恩來發報。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最高準則,對各黨派不偏不倚,和周恩來等六位參政員聯合寫提案,刊在《新華日報》上。

那年,胡曰皆只是弱冠,剛從馬來亞回來,恰遇堂伯母去世。堂伯母兒孫均在南洋。胡曰皆感恩念恩,二話沒說,披麻戴孝,代行孝子禮,辦理喪事。在馬來西亞怡保有一條街,被政府命名為「胡曰皆街」,這是為紀念他捐建客屬公會、購贈甲必丹花園建教會醫院的標記。

永盛樓的家風還有對國家的大愛。抗戰時期,胡曰皆擔任陳嘉庚「南僑籌賑會」m叻州巴打縣分會主席,因此被日本皇軍拘囚十八天,受到日寇的灌水酷刑,經鄉僑營救才出獄。

永盛樓的家風,最讓人縈懷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傳揚。

馬來亞受英國統治時期,胡曰皆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華僑心裡多以英文為高尚,似乎不諳英文將來似無出路,反將本國文化自相輕蔑,予獨不以為然。」他利用回鄉空閒,悉心搜集公私族譜,遴粹甄誤,自編家譜,傳承家族文化。他用如椽之筆,寫下一篇篇詳實生動的史記文章,故鄉的歷史、地理、人口、景致、風俗、經濟、民情、僑況,在他筆尖下流淌,化為中川文化彌足珍貴的書頁,在歷史風塵中定格。

中川村口石牌樓刻有「粽墨流馨」典故:清乾隆年間,福建提學使紀曉嵐到汀州主考巡視,讀到胡斐才著書《疏注四書撮言大全》,拍案叫絕,鼓勵出版,而後,此書名聞四海,成為清代士林參加科考「必讀之書」。1958年,胡曰皆在中川小學興建「蓉芝亭」及紀念碑,紀念這位受紀曉嵐賞識的族人。他說:「胡斐才公是我族大文豪,建亭以永誌不忘也。」

可是,1961年迷茫的一個清晨,劫匪幾聲猙獰的槍聲響過,一代錫礦大王、慈善家胡曰皆倒斃於馬來西亞怡保家中。送葬隊伍在怡保匯成幾千人的洪流,有州務大臣、市議員、僑領、名流,亦有師生、鄉親、修女、醫生......生榮死哀,轟動一時。

一個人靈魂的孕育、成長、成熟,都與故鄉文化、土樓家風息息相關。時光默默流駛,永盛樓的祖訓家風猶在蟬聲中迴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