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青春作伴赴敦煌(上)

2019-09-24
■「敦煌女兒」樊錦詩獲2019年度「呂志和獎-正能量獎」。 中通社■「敦煌女兒」樊錦詩獲2019年度「呂志和獎-正能量獎」。 中通社

江 鄰

香港與敦煌的緣分由來已久,如今又結新緣。2019年8月19日,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獲獎名單出爐,其中「正能量獎」頒給了81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此獎由香港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設立,一年一度,設持續發展、人類福祉、正能量三個獎項,用以表彰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各國人士。

看到這個消息,我想起一樁舊事。2017年夏天,香港各界青年為慶祝回歸二十周年舉辦了系列活動。青年大講堂是其中之一,首場講座6月6日在培正小學錢涵洲紀念樓舉行,請到了金一南將軍和樊錦詩院長。金將軍的演講照例激情澎湃,樊院長卻是娓娓道來。祖籍杭州、生於北平的樊錦詩以花季之年遠赴敦煌工作,一待半個多世紀,被譽為「敦煌的女兒」。她給青年朋友們分享了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文化,以及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心路歷程。追古撫今,雲淡風輕中蘊含了驚天動地,在場青年學生無不動容。

大家深受觸動的,不只是絲綢之路與莫高窟的故事,還有樊院長的經歷。她說,當時去敦煌工作,也沒想那麼多,組織分配的。這麼多年,做了一些事情,但談到貢獻,微不足道,反而是敦煌給了她一個大舞台,成就了她的人生。辛苦,只要是自己的興趣,就感覺不到了。成功,怎麼衡量?錢雖然不多,也夠用了,自己感覺人生過得有價值,成為人類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很有意義。

無論是金將軍的激情澎湃,還是樊院長的娓娓道來,都讓我感懷不已。看蚨‾妍騤X氣的面孔和渴求的眼神,不禁想,他們的人生路上,終會以怎樣的作為和精神與這個世界互動?上一輩的期望和教導,將以何種方式並在多大程度上作用於他們的內心?我們這些青年工作者,無非一撥一撥的擺渡者,如何以一片真誠和熱心,把他們送上健康成長的軌道?口占一絕,記下當時心景:

半廂雞血半雞湯

苦口婆心布道場

但引香江絲路去

青春作伴赴敦煌

次日早晨,我去樊院長下榻的港麗酒店為她送行,也感謝她為香港青年作的精彩演講。她很平實地說,傳播敦煌文化,已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有人願意聽,她就願意講。

這話還真不是虛言。樊院長是6月5日下午到香港。當晚,有一家涉台青年團體舉辦年度聚會,主辦方得知樊院長在港,很希望她能去給大家講講敦煌文化。想到樊院長已是79歲高齡,我心下很是忐忑,又不忍一幫青年朋友失去機會,便試探性地向她提起,她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到了現場,筵開幾十席,鬧鬧嚷嚷。她半開玩笑地問我:這個場合不適宜講這麼文化的題目吧?我有些不自在,想做些解釋,樊院長卻不受干擾,從容登台,讓文化的涓涓細流滋潤周遭的浮躁......

言談中,我聊到自己還沒有去過敦煌,樊院長流露出一絲難以置信的眼神。彷彿在說,年過半百的人了,不到敦煌,還算文化人麼?我連忙表示,早就想去了,爭取盡快成行。她便很高興,連說歡迎歡迎,屆時如果她在,一定親自給我介紹,讓我收穫一個別人看不到的莫高窟。

今年暑期,宿願終於得了。8月14日傍晚,我和《香港商報》的幾位朋友,駕車從青藏高原來到敦煌。第二天一早,就急不可待地去了莫高窟。樊院長不巧外出,承蒙她的助理楊雪梅小姐聯繫,請了一位頗有文化氣質的女士(在敦煌浸淫久了,大概都有這樣的氣質吧)給我們詳細講解,帶我們看了好幾個特別的洞窟。我們一邊欣賞雕塑壁畫,一邊品味歷史滄桑,上了一堂難忘的現場教學課。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千年興建,到明代中期形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現存洞窟七百餘個,壁畫四萬多平方米,彩塑兩千餘尊。在我們看到的有限幾個洞窟中,印象最深刻的,當屬第45窟的盛唐彩塑群。

唐代是莫高窟的全盛時期,這組彩塑群至今完好地保存了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形神兼備,宛若盛唐時期不同人物的寫照。彩塑群生動地刻畫了佛陀與弟子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佛陀的莊嚴,弟子的謙恭,菩薩的柔媚,天王的威嚴,都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現。以佛陀為中心,左右大體對稱排列,塑像神態各異,低眉垂目。而當你於窟龕前跪拜或下蹲仰視時,卻發現每身彩塑都慈祥地凝視荍A。你的心,會一下子靜下來。

另一個讓人難忘的洞窟,是俗稱「藏經洞」的第17窟。它的難忘,卻不是因為豐盈和美好,而是因為空落和頹廢。當我們站在小小的洞窟前,凝望荋X乎空無一物的石室,彷彿看到了曾經堆放在這裡的五萬卷震驚中外學術界的經文書畫,也彷彿看到了二十世紀第一個初夏的早晨,畏畏縮縮的王道士那麻木而精明的眼神......

絕域陽關道,胡沙共塞塵。在詩人筆下,敦煌,這座位於河西走廊西頭的極邊之城,是何等蒼涼。然而,遙想當年,金戈鐵馬,絲路綿延,又何其蕩氣迴腸!

絲綢之路歷經漢唐宋元千年繁盛,到朱明一朝逐漸衰落。莫高窟也隨之進入五百年塵封,直到王道士冒失地把它推到世人面前。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和世界,都沒有做好接納這份文明寶藏的準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