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屯門舊墟與新墟

2019-09-14

■ 葉 輝

話說屯門歷史非常悠久,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屯門地區的龍鼓灘等地已有先民聚居,及至漢朝時,屯門已有與製鹽相關的商貿活動;在南北朝時,傳說杯渡禪師乘杯渡海至青山修行,創立杯渡寺(現稱青山禪院);唐代設屯門軍鎮,此地屬安南都護府,設邊防軍駐守,「屯門」之名亦由此而來,意為「屯兵之門」;《新唐書》卷四十三「地理志」有所描述:「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兵」,此為本港地名首次出現在中國文獻之中。

至五代南漢時,設靖海都巡,在山麓建設軍寨;至宋代時置巡檢司,負責緝捕海盜;至明代時建墩台及汎房,分別派兵駐守,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王國佔領當時屬東莞縣的屯門,且設立營寨,正德十六年(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鈜在海戰中擊敗葡人重奪屯門,史稱「屯門海戰」。

至清代時設屯門寨,建墩台,清末改屬新安縣,1866年(清同治七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屯門標為「田門」、青山標為「清山」;一張1868年的英國政府新安地圖,屯門當時就稱為「團門」,內有「黃家圍」、「青底礡v、「清山」等,現時稱為皇家圍、青磚圍、青山。

清政府與大英帝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屯門納入英國殖民地範圍,在英國所編制的地圖,屯門地帶有清山(青山),故此屯門區以前為青山區;於上世紀60年代,港府計劃在青山區及其填海區建青山新市鎮,後青山區易名為屯門區,新市鎮更名為屯門新市鎮。

查實新墟就在屯門河谷以南與青山灣海濱海,最初由宋、賴、許等三家開村,其後雜居各姓人氏,遂變成「百家村」;在1899年,英國人進佔新界之時,屯門僅有大約250人,集中在屯門舊墟,多以捕魚、耕種為生,同年5月屯門歸屬元朗約;翌年屯門新墟發展為市集;至民國時期,曾有宋、賴、許、陶、鄧幾家集資興建「同慶堂」,此為公家物業,供村民辦理各種祭祀與喜慶活動。

由於鄰近青山公路元朗屯門段(1914年通車)及青山灣,新墟得水陸地利,一直為舊屯門商業活動中心;屯門河谷各村至龍鼓灘及掃管笏等地人氏常聚集新墟從事買賣;直至上世紀中期,新墟仍為屯門重要市集,屯門第一所銀行於新墟擇地開業,足見新墟商業地位之高;新墟在抗日戰爭期間興辦義學,由寄讀於青山灣梁園的廣州嶺南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任教,新墟於上世紀60年代重新發展,至80年代受政府發展屯門新市鎮影響,將「新墟村」遷往青山公路何福堂側現址。

紅橋為屯門商住區,在屯門新墟以北的屯門河東岸地帶,即井財街北段一帶,源自此處有兩條紅色行人天橋,一條橫跨屯門公路,另一條橫跨屯門河;紅橋非正式地名,僅為約定俗成的名稱,在此處經營的「虹橋酒樓」乃得名自「紅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