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唐世璋 西方人遇上東方古琴 撞出火花

2019-10-11
■唐世璋演奏古琴。■唐世璋演奏古琴。

在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向來被看作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其中以「琴」為首,又以弦樂古琴為主要演奏樂器。古琴根據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設計,琴面琴底對照天地,琴頭琴項、琴肩琴身比對人形,古琴家更以雙手撥奏人文與品格之美,展現無分民族的高雅美感。美國古琴家唐世璋(John Thompson)年輕時深受中華文化吸引,上世紀七十年代隻身走到香港與台灣學習中文及絲弦古琴,當年他的老師本認為外國人無法理解中華文化,不願收他為徒,但後來為了向熱衷西方音樂的中國學生證明古琴的價值,決定將他收歸師門。成就了今天的他。■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部分圖片由劉成漢導演提供

倘若人真的都有前世,唐世璋大概前世是個中國人。在台灣學習了普通話,以演奏古琴作為終生的職業與志趣,一年至少有一季的時間居住在香港,「中國」這個印記伴隨了唐世璋的大半生。

John Thompson的第一個中文名叫湯約翰,但他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夠「中國」,一直到1971年,他正式開始學習中文,當時的語言老師為他改成「唐世璋」,「璋」取他的名字「John」的諧音,「唐」則是他本來姓氏的第一個音節,亦寓意「唐人」。由此一來,才奠定了他開啟中國文化的第一個篇章。

回憶起第一次來到香港,唐世璋還記憶猶新:「那是1969年的時候,我還記得我住在那時位於中環的維多利亞酒店,當時的香港是個很有趣的城市,結合了英國和中國的特別印[。」那時候的香港,既有中式的傳統也有西方的繁複,符合唐世璋對這個城市的嚮往。而今,城市由於再造失去了歷史痕跡,但是中環的蛻變對於唐世璋來說卻依然是相得益彰的美好。

對亞洲文化的興趣

唐世璋大學學的是西方早期音樂學,碩士研究的是人類音樂學。但亞洲的文化一直吸引茩藆@璋,1974年,他往台灣學中文,跟從古琴大師孫毓芹學習古琴,也同時學習中文,不光是聽說,更能夠很好地讀寫中文。他希望不光是能夠運用中文去溝通,也可以看懂中文的書籍,這樣一來,才能夠更深層地理解中國文化。

1976年,唐世璋向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唐健桓請益。此後他日益專注最早期之古琴譜,並逐漸以演奏之純粹、流暢和情感充沛而知名。爾後,如今,唐世璋在因緣際會下因為探訪友人而踏上長洲,他便喜愛上這片土地,直到2012年,太太從美國公司退休後,他們決定定居在那兒。「這裡很安靜。」他說。他與太太一年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住在長洲的一棟小屋裡,依海而居,附近都是土生土長的長洲居民,他們不時在屋頂的天台對虒角曌u上幾曲,很是愜意。

對亞洲文化的興趣並不是從天而降,大學期間,唐世璋前往越南參與越南戰爭,成為軍隊中的一員。雖然不上前線,但唐世璋在這裡意識到,自己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實在太缺失了。

「我喜歡學習的過程,當我認為我從一個很好的大學中已經得到了很棒的知識時,我應該要為越南的人做一些事情,但我發現自己對亞洲根本一竅不通,這就說明,知識有很多盲區。」年輕的唐世璋面對自己知識的欠缺感到「embarrassed」,由此,他開始了對亞洲文化的深入了解。

「其一是因為亞洲文化很有趣,其二是因為亞洲很重要,尤其是中國,中國在世界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其三則是如果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你要去用別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如果能去了解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那麼我就可以用一個全然不同的方式、角度去看自己,這是了解自己的一種很好的方法。」他說。

深入理解古琴文化

雖然是演奏傳統文化,但唐世璋卻認為傳統並不是指一成不變,而是一直在變化的。「其實沒人知道在古代,古琴是如何被演奏的,那時候也沒有現代的科技可以記錄。」他認為,所謂的傳統其實都是在人的演奏、流傳下逐漸形成的,所以,即便自己還是在用最傳統的樂器制式去彈奏,其中的內容還是需要透過個人去發展和經營。

事實上,一個西方人越過文化界限,再去學習一種就連中國人本身也不常見的樂器,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演奏之外,唐世璋還做了大量關於古琴文化的文學資料搜集並集結成文,他的古琴研究網站是目前世界上最豐富的「古琴資料館」。他說:「當我去學習一種音樂的時候,我一定要知道它來源於哪裡,它的歷史是什麼,如果我不知道,那麼就無法真正去展示它。」

「我嘗試去做一個盡可能理性的人,但我的感情太豐富了。」唐世璋笑言:「在別人看來我大概是個很理性的人,不過,演奏這件事必須要有充沛的情感才能做到。」

獨特的「復古演奏風格」

唐世璋對於「復古演奏風格」有很執茠漱@面,他說:「大部分亞洲國家,目前來講,好像仍然在追求越是『現代』的,就應該是越『西方』的,但我的目標是去將傳統的、亞洲的本來的美展現出來。」他在關於古琴文化的論文中記錄道:「中世紀西方音樂最容易通過其樂器而辨認。幾乎所有都與現代樂器不同。但是,直到中國文革,琴已基本有至少1,500年未改變了。

「文革中,人們研製和採用了鋼絲弦來代替傳統絲弦。有虓L妙聲音的絲弦體現了琴作為修身而非表演之物的傳統。而鋼絲弦則為試圖將琴改成為大型觀憚漯簅t性樂器的一種方式。鋼絲弦更光滑,其音更尖銳,更難斷,且更容易保持調音。但是,它們產生的聲音缺乏絲弦的濃厚音色。

「現在在中國幾乎所有琴者都使用鋼絲弦。這在緩慢地改變彈奏風格。例如光滑的弦更易彈某些顫音且允許滑音時施加更多壓力;其共鳴度促使人將音符延長而其更大張力允許更快速的彈奏;最後,弦強度意味荍饃j烈的起音。另一方面,更薄的聲音掩藏了用不同彈法和琴弦彈奏同一音所產生的微妙音色,因此這不再被琴者茩哄C」

「我很幸運,能夠將我最喜歡的事情作為我的職業。」他輕撫茖陋ヰ熊^,發出一聲有力而柔和的音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