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幾年前,為了照顧病重的姐姐,剛退休的攝影師周小兵第一次來到香港,他發現這裡的人幾乎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坐車排隊井然有序,香港人的勤勞敬業、謙和有禮讓周小兵甚為感動。
周小兵喜歡這個城市,香港也用相同的資源回饋着老人家:「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香港給我們提供老年公寓,也在周圍興建了很多文藝機構,但是我覺得都沒有被好好利用起來。」對於香港最近的示威暴亂,周小兵感到十分痛心。他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仰不需要一樣,「但是感恩一定要有!」他說。
文藝深化年輕人家國情懷
周小兵如今是香港東江縱隊老戰士之家藝術團的一員,曾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他不時為團體去拍攝、記錄下這些老戰士的老年藝術生活,但他回憶起日前參加深圳同鄉會活動,歌唱祖國的時候沒人指揮,而很多人都在揮舞着手指,精神抖擻,鬥志昂揚,「我們要在這方面加油,很多問題是我們沒有努力去解決。」他提出,香港有眾多的同鄉會及愛國愛港團體,又有多少人真正站出來發聲?「我們不能被反對派牽着鼻子走,他們最希望把事情搞大,而我們期盼的是社會安定。」
生於新中國初期的周小兵對於那個時代有很深的感悟,他認為新中國的建立有很大部分是源自文藝,他回憶道:「那時候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文藝是重要的武器,愛國的模式可以有很多,不需要去對壘和衝突,反而藝術這種愚公移山式的震撼更打動人心。」
「我們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愛國歌曲,當我們合唱這些歌的時候,愛國的情懷會自然地湧現出來,這是紙上談兵做不到的。」周小兵認為,大合唱等藝術形式可以有效深化年輕人的家國情懷,他十分希望以這種正面的形式去倡導社會步向正面的發展。
他冀望未來有人可以應用最新的電影技術,將原香港東江縱隊老兵的口述歷史記錄、保存下來,發揮正能量。
現今老師失去奉獻精神
這場超過百日的暴亂,在周小兵看來,本質上是香港的教育出了問題,退休前本來也同樣是任職教師的他用「教不嚴,師之惰」來表達。他認為當年輕人的思維未夠成熟,而很多學校領導的教育政策還停留在殖民時代,未將愛國教育真正落實,也未使得年輕人意識到祖國的強大,「現在開始改變還來得及。」談起現時的年輕人,他的心情是複雜的,年輕人承載着社會的希望,對電腦和科技的運用得心應手,卻缺乏自制力。
他表示,新一代像上了科技的當,就像夏娃受到的誘惑,電子遊戲和手機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具有破壞力的發明,內裡的訊息夾雜着八卦和虛假新聞,網上的信息轉瞬即逝,很多都沒有責任感,「手機應該是一件幫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玩具,玩物喪志。」他嘆惋道。
另一方面,他形容現在的年輕人是「糖水裡泡大的」,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百般呵護,反而失去了感恩之心。「我們的信仰也許不同,但是感恩之心一定要有,要感恩祖國給予我們安穩富足的生活。」經歷過困難時期的周小兵憶苦思甜,憶起過往家庭經濟困難也無阻自己對音樂的熱愛,小時候偷偷省下早餐錢買了第一支笛子,自然格外珍惜,後就讀音樂學院附屬中學時在少年宮學習二胡,再因幫助老師搬運樂器而獲得學習揚琴的機會,更加感激老師和政府的無私培養,「而現在部分老師失去了奉獻精神,萬事向錢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