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環球點評 > 正文

【環球點評】借鏡外國經驗嚴打假新聞

2019-10-16

科技改變了媒體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傳播新聞的主要媒介,從紙媒、電視,演化成手機、網絡、社交平台,連帶傳播速度、傳播模式亦與以往大有不同。科技既助公眾迅速吸收新資訊,但亦令假新聞的破壞力變得更為可怕,當公眾對現實的認知不斷被蓄意誤導,社會必承受衝擊,從保障公眾利益而言,立法規管不實消息急不容緩。

社交平台的活躍用戶有增無減,所有人均可成為消息來源、傳播中介。例如所謂「公民記者」已存在多年,只是過往缺乏傳播渠道,現時借助社交平台力量,「公民記者」的影響力漸漸及得上傳統新聞機構。在缺乏規管下,假如有人借「公民記者」之名,刻意撰寫不實報道,亦未必需負上法律責任或經濟後果。

全球已有不少事例,可讓公眾一覷假新聞的威力。如今年較早前便曾有片段流傳,顯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講話結巴、模糊不清,有如醉酒一般。其實影片被人刻意放慢速度,才造成佩洛西神志不清的假象,但影片卻在網上瘋傳,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私人律師朱利亞尼亦曾轉發;而社交平台facebook拒絕將影片刪除,至今亦無需負上任何刑責。

造謠所影響的不單是公眾人物,一般民眾亦可成為假新聞下的受害者,例如在WhatsApp的最大市場印度,去年曾有大量與性侵及拐帶兒童相關的謠言流傳,由於同類問題在當地向來嚴重,謠言觸發民眾濫用私刑甚至打死人。

當假新聞並非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政制,受衝擊的更可能是全體民眾。曾有研究指出,當公眾對醫療制度失去信心,便會削弱當局控制疾病的能力;麻疹疫苗被抹黑、演化成麻疹疫情在歐美地區爆發,便是最明顯一例。

公眾知情權無疑是建立民主體制的重要一環,但公眾知情權亦必須建基於負責任的言論之上。當科技完全重塑媒體的面貌,法律亦理所當然應跟上時代步伐,香港假新聞氾濫,特區政府應借鏡國際經驗,訂立法例嚴打假新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