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環球點評 > 正文

【環球點評】中歐伽利略「孽緣」的啟發

2019-07-16
歐盟為架設伽利略系統簽署合約。 網上圖片歐盟為架設伽利略系統簽署合約。 網上圖片

徐公明

歐盟耗時超過16年、花費近百億歐元建立的伽利略定位系統,自7月11日起因設施故障而停止服務,巧合的是,就在之後一天,中國官方發佈消息,表示北斗導航系統在軌運行的34顆衛星,運行穩定,狀態良好,正常提供高精度導航服務。事實上,北斗和伽利略系統的淵源甚深,而中國和歐盟在伽利略籌建過程中的恩恩怨怨,正正就是中國面臨其他國家封鎖及打壓下,自力更生發展高科技技術的好例子。

中國與伽利略的一段「孽緣」可以數到2000年代初,當時中國雖然已有北斗一號系統,但導航定位系統的性能和美國的GPS相比差距甚大,與此同時正籌建伽利略系統的歐盟則苦無資金。既然雙方都是以打破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壟斷為目標,自然一拍即合。中國於2003年宣佈加入伽利略計劃,並於之後陸續為項目投資2.3億歐元,相當於伽利略系統初期預算近8%。

中國投資反遭排擠

不過中國加入計劃後,並未獲得歐盟公平對待。在歐盟執委會的安全及技術政策下,中國實際上被排除在外,投資完全沒有得到相應回報,結果促使中國退出伽利略計劃,茪漵騜W力建設北斗系統,並與伽利略計劃競爭。

這個故事似曾相識,甚至可以說,差不多就是當前美國運用各種手段打壓中國發展的前傳,而故事的後續,自然值得借鑑。

回說當年中國退出後,歐盟內部便就伽利略計劃的資金問題不斷拉扯,雖然避過胎死腹中的危機,但已經導致項目發展嚴重滯後,趕不上原定2008年投入服務的目標。相比之下,重新出發的中國卻成功克服重重難關,以驚人的速度後來居上,結果到了2012年底,伽利略系統只發射了6顆衛星,北斗二號系統卻已經發射了16顆。這個差異也讓中國在衛星頻譜資源上搶到了主導地位,令伽利略系統陷入被動局面。

可以說,如果不是當年遭到歐盟排擠封鎖,中國或許就不會這麼快建立北斗系統,這亦印證了一個真理,就是受到打壓本身並不重要,能夠從打壓中爭取機會自立自強,才是關鍵。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