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曙松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
當前,在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主線的逆全球化階段,未來中國在刺激內需的同時,必須要擴大金融市場開放,積極適應國際規則,做好「請進來」和「走出去」,在全球資產再配置進程中佔據主動,支持企業靈活運用海內外市場融資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適應企業實際需求
當前,空洞地爭議開放是否有利,難以得出清晰的結論,關鍵還是要建立評估開放成功與否的標準,這主要就是企業發展的需要與經濟轉型的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在不是金融開放有多大風險的問題,反而是開放進程緩慢,跟不上實體企業海外發展步伐,限制了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2016年,因為內地市場的股市動盪以及人民幣匯率的短期壓力,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明顯減緩。
實際上,回過頭看,無論是股災還是其他金融市場動盪,都不是金融市場開放的結果,根源還是國內金融制度建設落後,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不夠,金融產品和風險對沖手段不足等。
因此,現階段,應針對幾個沒有完全可兌換的資本項目,如股票一級市場、衍生品市場和外匯市場,在做好宏觀審慎機制和風險監控機制前提下逐步實現對內對外開放,加快完成資本項目可兌換。
強化宏觀審慎管理
一些人擔心金融市場開放帶來的國際投機資本衝擊容易導致金融危機,這實際上是很片面的,對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進行比較發現,多數金融市場開放並未帶來貨幣危機,發生危機更多原因在於自身宏觀經濟不穩定、金融體系不穩健。當然,在金融市場開發的同時,必須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健全監控監測機制,抵禦跨境資本流動衝擊,確保風險可控。
在有序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同時,積極改革資本項目管理方法,逐步用宏觀審慎和市場型工具的管理方法代替行政性審批,減少或取消額度管理等數量型資本管制工具,更多採用托賓稅等價格型工具調節國際資本流動。
提供完善金融基建
隨着金融科技的興起,金融市場開放也要求具備與之相匹配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為金融市場開放提供了技術支持,有助於提高「請進來」和「走出去」的便利性,提高資產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使資金流動都置於監管機構的監督視野之內。(三之三)■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