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一副會長
令人引以為傲、碩果僅存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經過超過4個月的社會暴亂下,不經不覺間漸漸褪色。香港要居安思危,否則恐怕國家會考慮將內地的金融及集資活動,搬到其他國際城市進行。
「五力分析」評估競爭優勢
任何一個商業高級主管均對經濟學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關於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的「五力分析」(Five Forces Framework)瞭如指掌。「五力」是指來自客戶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的威脅、現有競爭者的威脅及替代品的威脅。透過「五力分析」,決策者可更清楚了解自身的競爭環境,從而制定應對策略。事實上,「五力分析」亦適用於國家及城市的競爭優勢分析指引。
香港能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齊名,憑藉健全法制、對資金和訊息自由流通的保障,以及背靠祖國等有利條件,佔盡天時地利。香港的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內地企業引進外資的最主要地方。此外,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為內地與國際金融系統接軌作出重要貢獻。因此,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惹來周邊國家及地方羨慕和妒忌。幸福不是必然,我們長期面對外來競爭,又要應付內地對手如深圳、上海的挑戰。
香港缺乏天然資源,唯一的競爭條件就是人──人才匯聚與人力供應。近年,香港勞動力供應縮減,不過由於生活成本上漲,人口老化,加上其他地方也競爭人才,令香港各行業吸納海內、外人才時,面對困難局面,在「人」的資源供應上出現緊絀情況。另一方面,國家在「走出去」及人才培訓的工作開始有收成,越來越多內地政商機構直接與外國進行投資交易,間接令香港服務業出口市場增長放緩。而資訊科技高速發展加速「去中介化」,使香港部分中間人服務被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所取代。
固有競爭優勢已在流逝
隨着中美貿易戰轉化為金融戰,香港恐怕會成為美國狙擊中國金融系統的戰場。另外,近數月的社會不穩,已經為香港帶來中、長期負面影響。凡此種種,我們已看到香港固有競爭優勢,已在不知不覺間流逝。
國家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政經環境,在考慮經濟戰略下,可能會有短、中期後備方案。當中,筆者恐怕可能把部分金融服務需求轉至其他有能力的地區,減低對香港金融的依賴,以分散其風險。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國家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截至2019年7月13日,已經有100個成員國,除了東盟的國家外,更包括英國、德國及法國等傳統歐洲大國。
香港人應時刻自問能如何配合國家發展來鞏固自身作用,而非以為對中國真是無可替代。■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