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永寧圍.河上鄉.侯公祠

2019-11-09

■ 葉 輝

話說1949年之後遷居崇謙堂村的人愈來愈多,教會決定在單層聖堂之上加建一層,1951年竣工,樓下作為接待室及主日學課室,從1957年起,用作幼稚園,由歷史學者羅香林出任校監;及至上世紀70年代,教堂再無法容納新增的教友,遂洽購附近一幅土地興建新堂,1983年舉行獻堂禮,即今天所見的崇謙堂,舊堂仍在原址,在2006年重修後,改名崇謙樓;荒棄的西式大宅崇謙堂村另一位顯赫人物為徐仁壽,他乃華仁書院創辦人,在1932年將辦學權轉給耶穌會,他在1923年遷居至崇謙堂村,與彭樂三換得土地,次年興建兩層大宅石廬;採西式風格,有門廊及陽台,與周圍的傳統村屋形成強烈對比。

徐仁壽為客家人,他並非巴色會信徒,他曾將大宅借給天主教徒舉行彌撒,1981年逝世後,石廬輾轉賣給龍躍頭一名商人,古蹟辦曾與他磋商交換條件,將石廬列為法定古蹟,用作龍躍頭文物徑遊客中心,讓業主在旁興建丁屋;最後未獲地政總署批准,此後石廬一直棄置,漸破落;崇謙堂村保留客家及基督教文化,與龍躍頭鄧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不同,遊人將焦點放在鄧族圍村,可沒留意另一端的客家大屋與西式教堂,石廬與崇謙堂雖為龍躍頭文物徑一部分,但不對外開放。

永寧圍在粉嶺龍躍頭,永寧村以北,由錦田鄧族分支而來,相傳有四百年歷史;梧桐河在永寧圍西面,永寧圍門樓建於1744年,以紅粉石築砌,兩旁的對聯為「永承吉水 寧住龍山」,日久失修,青磚圍牆已成頹垣斷壁。圍內建有三排朝向東北的房舍,如今已所餘無幾。

吉慶圍始建於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築有一幢幢整齊排列的居室,供族中子弟居住;康熙年間為防盜賊,增建青磚圍牆,四角築有炮樓,圍外挖掘護城深溝;同樣圍村在錦田有好幾座,如北圍、南圍、永隆圍、泰慶圍等,除吉慶圍外,錦田一帶還有很多歷史古蹟,包括鄧公祠、天后古廟、樹屋、便母橋、二帝書院、長春園等;錦田鄧氏漸向外發展,其中一支在十二世紀定居元朗屏山,建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

上水侯氏最早發源於上谷郡,即今河北中部及西部一帶,南遷至番禺;北宋末年進士侯五郎東遊寶安,見山川蒼翠,毓秀鐘靈,遂遷至寶安縣,侯五郎下傳至明朝十一世祖侯卓峰,見河上鄉一帶有廣闊農田,鄰近雙魚河,水源充足,始開基於河上鄉,築茶寮,經營小生意,子孫繁衍,聚居於上水西部、雙魚河流域附近的河上鄉、燕崗、金錢、丙崗及孔嶺等地,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

上水侯族最早落戶之地,有不少歷史古蹟,包括侯公祠、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等;侯公祠為河上鄉歷史建築物,在乾隆廿七年落成,為紀念十七世祖侯居石公而建,1987年列為法定古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