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五圍六村與崇謙堂

2019-11-02

■ 葉 輝

話說圍屋乃客家民居,古建築有天后古廟、松嶺鄧公祠、麻笏圍鐵門、崇謙堂等;粉嶺一間古老大屋建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列為保護古老建築;五圍六村為本港文物古蹟,形成於元末,就在粉嶺龍躍頭一帶,屏山坑頭村、上璋圍約1公里地段之內,為鄧氏家族聚居之地;五圍即老圍、新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六村即麻笏村、永寧村、新屋村、祠堂村、小坑村、松山村。

江西人鄧符協於北宋年間遷居岑田(今錦田),一房人在元代後期遷往龍躍頭,子孫繁衍而建有五圍六村;老圍始建於明初,有圍牆環繞,大門原向北,後因風水緣故而改向東;門樓入口窄小,圍內保留兩口井,見證昔日村民賴以為生的水源。大部分舊式房屋已拆卸重建,圍牆結構與圍村佈局完整;松嶺鄧公祠為鄧氏宗祠,建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呈三進,石材來自東莞;祀廳供奉錦田一世祖鄧元亮、二世祖鄧惟及皇姑趙氏;大門有對聯:「峰起龍山,疊嶂層巒,五朵芙蓉開嶺表;流翻吉水,尋源溯本,一條脈絡貫江西」,指出村後的龍山由五個連綿山峰組成。

老圍與松嶺鄧公祠之間有天后宮,據當地相傳,比松嶺鄧公祠更早建立,為少數近海或河流的天后廟,可見拜祭天后不僅為從事水上作業者,農民亦建廟供奉;廟內有兩口古鐘,銘文記錄舊日點滴,較大的鑄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乃鄧氏為子上契天后的酬神物;小的鑄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為鄧門林氏答謝神靈保佑兒子往省城應試平安;覲龍圍又稱新圍,圍牆建於乾隆甲子年(1744年),比老圍更壯觀,四角有更樓,可互相守望,牆身有射擊孔,有護城河,已填平;外圍以麻石砌成,外面一進裝有連環鐵門,與第二進的門分開;房屋依中軸線排列,盡頭有神廳。

在龍躍頭文物徑,當中有十處古蹟:麻笏圍(門樓為法定古蹟)、老圍(門樓及圍牆為法定古蹟)、天后宮(法定古蹟)、鄧公祠(法定古蹟)、東閣圍(一級歷史建築)、永寧村、永寧圍(門樓為三級歷史建築)、善述書室(一級歷史建築)、新圍(門樓、圍牆及更樓為法定古蹟)與小坑村;另兩處為崇謙堂(三級歷史建築)與石廬(一級歷史建築)。

英國租借新界前後,客家人南遷龍躍頭;1903年寶安縣的巴色會(今崇真會)退休牧師凌啟蓮在松R塘買地建屋,從鄉間僱用客籍工人前來耕田,閒時向他們傳揚福音;1905年巴色會委派寶安客家人彭樂三到龍躍頭以村屋為佈道所,日久遂形成基督教村落。

彭樂三與凌啟蓮合建大宅,1910年落成;凌啟蓮教名為乾甫,彭樂三教名為德福,大屋名為乾德樓,五開間設計,前有庭院,有厚牆圍繞,凌彭兩家各佔一半,乾德樓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在1927年遂興建教堂,借松R塘轉音,教堂命名為崇謙堂,此村則叫崇謙堂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