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慧遠與廬山東林寺

2019-11-12
■廬山東林寺。 作者提供■廬山東林寺。 作者提供

肖 薊

慧遠,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之一。在197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有他的詞條:慧遠(334-416)東晉高僧。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早年博通六經,尤善老莊,後從道安出家,精般若性空之學。東晉太元六年(西元381年)入廬山,宣導彌陀淨土法門。相傳他和十八高賢共結蓮社,同修淨業。後世淨土宗人推尊為初祖。著有《法性論》、《沙門不敬王者論》等。

今年是慧遠大師誕辰1,685周年。那天上午,我再次來到廬山仙人洞景區,放眼遠眺東林寺,懷想遠去的高僧。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有資料表明,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兵圍襄陽,道安法師為免徒眾遭受戰禍,遂分遣大眾往各地佈教,慧遠大師亦率弟子數十人南下,客居於荊州上明寺。太元六年(381年),欲往羅浮山(今廣東境內)靜修弘教,路經潯陽(今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閒曠、幽靜秀麗,正是修行的好處所,當機立斷,定居於此,建造精舍龍泉寺,領眾清修,弘法濟生。之後,由於各地望風而來的高僧名士日益增多,龍泉寺已不敷使用。太元九年(384年),桓伊任江州刺史。在桓伊的全力資助下,慧遠在廬山腳下重新建立寺院--東林寺--作為集眾行道的場所。太元十一年(386年),東林寺建成,慧遠大師自此長居其間,在這山清水秀的寺院中駐錫長達三十餘年。

有道是,世間好語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但凡有名氣的寺廟,大都修建在名山上。且其建築、壁畫、迴廊等,頗為考究、頗有特色,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因此,寺廟便也成了中國獨特的旅遊景點。本人雖不信教,但也去過一些寺廟。早在1978年,我從九江軍分區教導隊調到廬山人民武裝部工作不久,奉命前往廬山西麓「向陽公社」(今九江市濂溪區賽陽鎮),開展民兵冬訓工作。其間,就曾到訪過位於該「公社」轄區內的東林寺。那時的東林寺,不說一派蕭條,也是門庭冷落。四十年後,我重返廬山探親避暑,一天上午,風清氣爽,天高雲淡,我經由「牯嶺街」「如琴湖」「錦繡谷」,來到「仙人洞」,站在「洞」前平場邊沿,居高遠眺,山下田園,如畫風光盡收眼底;東林寺院,華麗殿堂依稀可見--好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由此聯想到東林寺漫漫歷史,我彷彿看到悠悠歲月揚起的塵埃,依稀聽到浩浩歷史發出的聲音,從遠古而來,向未來而去......

廬山東林寺為廬山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廬山因此成為中國南方佛教中心和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視為祖庭。1600多年前的東林寺,「北背重阜,前帶雙流......南對高峰,上有奇木,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玄雲之所入。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獨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氤氳若香煙......其左側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鳥之所蟄......」這是慧遠大師在《廬山略記》中所描繪的寺院周遭環境,儼如一個神話中的仙境。1983年,東林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國家著名佛教道場、江西省三大國際交流道場之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常人如此,寺廟亦然。晚清之後,東林寺漸次衰敗,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僅剩破殿兩三椽。1959年7月7日,廬山會議前夕,周恩來總理一行,在江西省省長邵式平的陪同下,驅車來到東林寺視察。周總理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東林寺因年久失修而頹廢不堪,很是痛心。總理走到三笑堂前時,站在六朝松下,對邵式平說:「東林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破廟要修復,要認真保護好這些文物、名勝、古蹟,它是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啊。」不久,江西省政府撥款5萬元,責成廬山管理局維修東林寺,後又調果一法師主持寺務......

如今的東林寺,主體建築以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向前後延伸,往左右展開。大雄寶殿為仿宋重簷歇山頂式,飛簷翹角,琉璃碧瓦,古樸端莊。殿前鐵製香爐高聳、殿中三世佛像莊嚴。大殿東西兩座羅漢堂內,500羅漢造藝極高,生動樸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前的玉佛殿內,供有玉石坐佛和重達4噸的玉石臥佛;藏經樓內,藏有乾隆版《龍藏》、日本贈送的《新修大正藏》,以及美國、台灣、香港贈送的《大藏經》等珍貴經書。寺內文物、古蹟甚多。如,東林寺現存最古老的石刻--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西元683年);譯經台--昔日遠公請西域經師來東林寺譯經駐錫之地;柳公權殘碑;康有為題刻;李邕《東林寺碑》並序,以及聰明泉、出木池、六朝松、護法力士、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碑》、王陽明詩碑等。如此深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獨特的東林淨土文化,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佛教界來往頻繁,藉淨宗文化搭建起一座對外交流的金橋,溝通茪ㄕP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聯繫,澤被四方。

慧遠深通經論,兼習儒術,戒律精嚴,發誓一生足跡不越廬山虎溪,以杜絕世間塵埃。李白《別東林寺僧》詩云:「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虎溪,在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潛(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唐英(1682-1756)題廬山東林寺三笑亭聯云: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史料表明,慧遠自西元381年到廬山後,歷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平時經行,迎送客友均以虎溪為界。縱然是當朝帝王晉安帝相邀,也稱病不出,在東林寺界內,志心於淨土,用功辦道,著書立說,弘傳聖教,將全部身心都奉獻於道場,奉獻於佛教。直至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416年),大師安然圓寂於東林寺。潯陽太守阮侃及弟子將其安葬於廬山西嶺,門下名士謝靈運為撰碑文,歌頌大師的德行及其光輝一生。

古往今來,慕名到訪東林寺的名人顯宦多如過江之鯽: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游、王陽明、康有為......東林寺1,600多年歷史中,經歷了無數次的興衰枯榮,即使淪為「子孫廟」,也有僧人堅守,不乏學者關注。從而,直接或間接為廬山文化增添了韻味與風采。1928年胡適在《廬山遊記》中稱:「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和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寥寥數語,揭示了東林寺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胡適先生在《廬山遊記》中寫道:「廬山,有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其中,名列第一的便是:「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寥寥數語,把慧遠與中國佛教的關係,詮釋得一清二楚。今天看來,沒有慧遠大師,未必會有東林寺。換句話說,沒有東林寺,慧遠也未必能成為「淨土宗之始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