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安大簡」記(上)

2019-11-30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    作者提供■《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 作者提供

■ 斯 雄

我小時候喜歡吹笛子,癡迷音樂。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讓年少的我驚嘆不已,卻又大惑不解。

戰國早期、2,000多年前的整套編鐘,居然有律名28個,階名66個,構成十二半音稱謂體系;音域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能演奏當代各種中外樂曲。

中國的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早在先秦時期就能出此曠世傑作,做工之精細,氣魄之宏偉,完全超出我的想像和認知。

隨茼~齡的增長,以及重大考古發現的不斷湧現,遠古先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再讓我感到困惑與震撼。

不久前,《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新書發佈會上傳來的資訊,又一次讓我目瞪口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是《詩經》中的經典句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獻,《詩經》等經典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應該已經形成並流傳了。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繁榮局面,盛況空前,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座高峰。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既是學樂、誦詩的教本,又是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也是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的稱引工具。《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漢代司馬遷早就提出過「孔子刪詩說」。專家們推測,在春秋晚期,《詩經》經孔子整理並已有定本,是有可能的。

可是,歷史的長河,真的如江河,有時候也會斷流。

秦始皇焚書,滅先代典籍,導致《詩經》等後世流傳的經典中斷了,有些甚至徹底失傳了。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經典,大部分是由秦朝的士人依靠他們強大的大腦記下來的。可無論他們如何博學強記,畢竟時過境遷,整理出來的,終歸不會完全可靠,甚至會有錯訛。何況很多典籍都產生在秦「書同文」之前,各地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有很大差異。

《詩經》到了漢初,才重新恢復整理出所謂齊、魯、韓、毛「四家詩」。今人所讀到的《詩經》實為漢人毛亨所傳《毛詩》,但有的詩篇疑點重重,歷代《詩經》訓詁學者費盡周折,仍難達成共識。

要恢復先秦古籍、中國早期歷史、中華古代文明的原貌,人們只能期待考古發現。

「安大簡」《詩經》的發現,為破解流傳過程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提供了可能。

2015年1月,一批流落到海外文物市場的戰國竹簡,被安徽大學入藏。這批竹簡共有編號1,167個,整簡數量在900支左右。經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的碳十四檢測,以及國家文物局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化學檢測分析,「安大簡」的年代被測定為距今約2,280年左右,屬戰國早中期。其內容包涵多種古書,目前初步認定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占夢及相面類等。除《詩經》以外,其他文獻多未曾流傳於世。

學界一致認為,「安大簡」是繼「郭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之後,出土先秦珍稀文獻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安大簡」《詩經》,是 「秦火」之前的版本。共有編號117個,三道編繩,完簡長48.5厘米、寬0.6厘米,每簡27至38字不等,實際存簡93支,簡文內容為《詩經》國風部分,共存詩57篇,為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量最多的古本,同時也是未經後代改動過的較原始本子。與《毛詩》相比,「安大簡」《詩經》各國風的排列先後與其不同,各國風內部所屬詩篇排序和數量也與《毛詩》略有差異,而且存在大量異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