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蜀繡,是真絲底料在繃子上繃得像鼓面一樣緊,繡花針上下翻飛,只聽見撲哧撲哧的聲音,像春蠶食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重慶繡娘黃敏最希望看到,蜀繡有朝一日可以「雅俗共賞」,深入群眾。她稱:「蜀繡起源於生活,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
黃敏的工作室,開在重慶最熱鬧的市井裡,說起刺繡技巧,她如數家珍:「一般的針法有暈針,主要用來繡厚重感的花卉,還有紗針,比較稀疏,繡寫意山水;把暈針和紗針結合一下,就是虛實針,用於山色深淺過渡;絲毛針用來繡動物皮毛,另外還有魚鱗針、衣襟針、鋪針、蓋針、切針、滾針,畫面上需要什麼,你就選用什麼針。」
「有一天我突發奇想,重慶榮昌盛產夏布(一種麻質粗布,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不可以在上面繡花呢?」黃敏最初嘗試的時候,夏布的粗糲感屢屢把絲線掛毛掛斷。但夏布雖然粗,好處是自帶古畫的醬油色,色澤古雅,肌理粗獷,不似絲綢乾淨平順。黃敏逐漸摸索,最後終於克服了掛針掛線的技術難題。
黃敏開創了夏布蜀繡系列,既有蜀繡傳統題材熊貓,也有新創的八大山人荷塘墨荷系列。黃敏向記者展示了她的得意之作--繡的一幅荷花雙鯉立軸,約1.3米高,葉綠花紅,雙魚活靈活現,游在並不存在的水中,「片線」,「線光」,滿室生輝。
產業小 學徒少 傳承難
蜀繡尤其是渝派蜀繡的發展,不像其他繡種一樣樂觀。就已發展為成熟產業的蘇繡為例,其年銷售產值在五年前就已經達到了五億人民幣,從業人員超過兩萬,生產的企業近一百家,且遠銷海外數十個國家。蜀繡並沒有如蘇繡般形成強大的產業鏈,它的製作還只是在一些較小的作坊或者是個體家庭中進行,且消費群體主要集中在高端人士當中。
黃敏告訴記者,學習蜀繡,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如果只是一時心血來潮,耐不住寂寞,是不會學有所成的。她希望來學藝的人都要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三天不練手藝生,學習蜀繡貴在堅持。」她還指,「如何讓蜀繡得到傳承和發展,一直是業界難題。技藝的學習主要是師父帶徒弟、家族傳承等傳統方式,學習周期長、技藝複雜,現階段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人才斷層現象嚴重,蜀繡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也尚未充分發掘。」
她表示,目前許多堅持學習刺繡的是社會殘障人士,蜀繡能讓他們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她更希望蜀繡的傳承能得到公眾的關注和重視。海德格爾曾說--每一件作品中所包含的,每一個「手的動作」,都貫穿着「思的因素」,一切手的作品都根植於思。「蜀繡就是這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要在我們這代變成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