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蜀繡的雙面異形異彩繡大致分為兩種繡法:一種是先繡好圖案的一面,再繡另一幅圖案的背面;另一種是在兩塊繡布上先後繡製不同顏色、形狀的圖案,然後再合二為一。而康寧卻可以手執兩根繡花針,在一張綢紗上手指飛舞,同時繡出正反兩面的不同圖案,而且兩面的針腳線還能相互遮蓋。
康寧說,這個技法的靈感,來源於縫紉機,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突然發現,縫紉機縫製衣物的時候,兩面針腳相互覆蓋,卻互不影響布料兩面的圖案,於是便突發奇想:蜀繡的雙面異形異彩繡,能否在同一張繡布上同步完成呢?
當思路有了,剩下的便是雙手的事了,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後,康寧終於創造出了有自己風格的雙面異形異彩繡,並以她的名字命名為「康寧繡」。
2004年,康寧的雙面異形異彩繡作品《謎》出現在「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上,這幅蜀繡採用的絲絹薄如蠶翼,絲絹的兩面是截然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一面,身着紅衣素裙的仕女悄然而坐,眉目含情;而另一面,卻赫然出現了一具坐姿相同但方向相反的骷髏,恐怖陰森。作品一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高度評價這種大膽的創新,但也有人嚴厲地批評說,把美與醜並列,完全違背了刺繡的美感。不過,在當年《謎》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了,3年後這幅作品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世界工藝美術大展上向世人展覽。
其實,《謎》並不是康寧最滿意的作品,另一幅雙面異形異彩繡--《眈.嘯》才是她的最愛。這個作品的一面,是一隻正在咆哮的金黃色老虎,而另外一面,則是一隻安靜的黑白相間的老虎,兩隻老虎不僅膚色不同,就連神態、姿勢也完全不同,很難想像這是在一塊繡布上完成的。
一生堅守一件事
1978年,當康寧被分配到重慶挑花刺繡廠時,她才23歲,即成為蜀繡藝人王清雲的弟子。17年後,隨着機械化操作的興起,不少手工藝人失去了揮灑的舞台,挑花廠也面臨倒閉,挑花姐妹們散落各方轉了行。為了生計,她曾短暫從事縫紉工作,卻難捨對蜀繡的真摯熱愛,在丈夫的鼓勵下,終重拾舊藝,沒日沒夜地飛針走線,潛心研究,形成自己獨特的繡技風格,被稱為「巴渝第一針」和「蜀繡皇后」。傳承人難找,她依舊堅持對學生的高要求,鍥而不捨地繼續教導和搜索......蜀繡,是她終其半生的探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