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百年前流感大流行的啟示 越早防控經濟越快恢復

2020-04-24

龐溟 華興證券宏觀及策略研究主管

重視公共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如何幫助城市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美聯儲和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三位經濟學家在最新工作論文中,嘗試用一百年前美國流感大流行的資料說明,大城市的死與生,或者說大城市長期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此消彼長,取決於決策者們在疫情中對城市治理與公共衛生的不同態度。

這一研究發現,那些在1918年爆發的流感大流行中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行為來限制社交距離和民眾互動的城市,在疫情得到控制、防控措施得以放鬆後,有可能取得更為強勁的長期經濟增長。具體而言, 每提早10天採取防控措施,就能在疫情後讓自己的製造業僱傭水準提升5%;每延長50天防控措施,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也將增加6.5%。

防控不力城市受創較重

該研究調查了43個美國城市,發現疫情中在公共衛生政策方面表現最好的城市是奧克蘭、奧馬哈、波特蘭和西雅圖等,它們都規定了120天以上的保持社會距離措施。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費城、波士頓、紐約州的奧爾巴尼,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罕和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等城市只規定了少於60天的保持社會距離措施,因此就業、製造業、銀行業等方面的許多經濟指標在疫情中也遭受重創。

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讓防疫抗疫不力的城市的製造業產出水準下降了18%。那麼,限制社交距離和民眾互動所產生的經濟成本會不會讓防控措施得不償失?這一研究用資料表明,「在大流行中,如果沒有此類措施,經濟活動也會減少,因為家庭減少了消費並較少外出工作,以減少感染風險。因此......(這些防控措施)減輕了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擾動」。

更長措施未見損害經濟

用作者們的話來說:「沒有證據表明,在公共衛生方面採取更積極行動的城市在經濟方面表現較差。」換言之,大流行無疑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越早防控,越有利於降低死亡率和促進經濟盡快恢復。

1918年的大流感,造成美國超過55萬人死亡,減少了0.66%的美國人口,在健康群體和18歲至44歲的中青年年齡組別中死亡率尤高。

貿然重啟經濟先應三思

值得讀者留意的是,在過去的百年間,美國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被服務業取代,因此新冠病毒疫情中的公共衛生政策和社交距離控制,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三位經濟學家也特別指出,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和新加坡及早採取的疫情防控措施,有助於盡快壓平新增病例曲線、闖過流行高峰期、避免成為疫情「震中」,同時還有利於避免經濟活動過度受擾,增長斷崖式下跌。

對於某些尚未打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就開始迫不及待地貿然希望分階段重啟經濟的政客來說,這篇論文,值得好好閱讀。

本文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任職公司立場。■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